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1: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0:01
976年,朱洞以尚书的身份出任潭州太守。他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在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书院初设讲堂5间、斋舍52间。岳麓书院一开办,就受到了官府的支持。书院经过不断兴建,也多是由地方*主持,逐渐形成了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个特点。999年,李允则任潭州知州。李允则本是儒臣,是唐济南团练使李谦溥之子,少时就以才略闻,后以荫补官。李允则在任职期间,所到之处都致力为民办实事,“民皆称便”。
李允则任潭州知州后,对兴教办学身体力行。岳麓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很快获得了扩建。他“尽获故书,诱导青衿,肯构旧址。外敝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象,画七十二贤……”还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使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此时期,岳麓书院正式定额为60余人,其他从学者不在此数,声名逐渐传播于三湘衡岳之间。
1001年,李允则上奏朝廷,为岳麓书院修筑舍宇,并且还请得国子监的《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和《唐韵》等典籍。这是岳麓书院首次得到朝廷的赐书,引得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从此,“岳麓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名闻天下。北宋王禹在《潭州岳麓书院记》中赞誉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把岳麓书院比之孔孟之乡的“洙泗”、“邹鲁”,潭州从此有了“潇湘洙泗”的美名。
李允则扩建后的岳麓书院,标志着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3个组成部分的规制的形成以及学田设置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讲学是书院规制的首要内容,它包括讲堂和斋舍。讲堂是老师讲学论道的地方,斋舍除供学生住宿外,又是平时读书自习的场所。
李允则扩建书院时,确定了讲堂在书院的中心部位。以后书院屡有衰落和发展,中间设讲堂这一布局特点始终未变。藏书与书院的名称及由来有着密切联系。书院在唐代主要指藏书、校书之地,到宋代形成教育机构,但收藏图书典籍这一特点依然没有改变。
书院收集图书,正式建立了藏书楼,并将国子监经书藏于书楼。以后,岳麓书院又多次请得历代朝廷所颁经籍,藏书楼又有“藏经阁”、“尊经阁”、“御书楼”等名称,且大都安置在书院的显要位置,而且藏书楼是书院中唯一的楼阁建筑,显示出书楼在书院的崇隆地位。供祀部分也是书院的重要内容。李允则扩建书院时设置了“礼殿”,“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增建了颇为隆重的祭祀设置。
此后,书院的祭祀很快发展为一种有特色的形式,它不仅供祀先师孔子,还供祀本学派的大师、有功于本书院的乡绅名宦,以及可仿效的忠臣、学者等。这样,书院的祭祀就发展为推崇学统、标榜学派,及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首任山长,他“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引得四方学子汇聚于此。
1015年,宋真宗赵恒认为岳麓书院办学很好,于是便召见周式,拜其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坚持回岳麓执教,不想留在京城做官。宋真宗感其品格高尚,赐周式鞍马,并亲手题赐“岳麓书院”牌匾。
周式将御匾带回岳麓书院后,将之悬挂于书院大门的正上方。岳麓书院从此称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岳麓书院在周式的执掌下,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启湖湘一脉浓厚学风。周式故后,乡贤云集追悼。
北宋时,长沙的南半部从长沙县划分出来,设置善化县,这“善化”之名因岳麓书院之盛,取意于“彬彬向善,倡化邑人”而得名。在北宋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不能不提到一位官职不高却很有见地的人,他就是朱辂。朱辂生于1070年。1097年,朱辂登进士第。他初任湘阴县尉时,中书梁子美持宪节代皇帝巡视地方,军政令极其威严,地方官都惧怕他,不敢接近。但是朱辂却以小小的县尉身份,主动晋见。梁中书见他谈吐风生,胆识过人,颇有见地,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想要推举他。此时,湘阴县知县魏洙因旷废职责,要降为邻郡主簿。得到消息后,朱辂着官服持笏,到梁中书府衙中,对中书大人说:“魏知县治理虽然不像样,但也没有罪过。现在知县受降职处分,而我却蒙推举升官,人们都会说我出卖知县。请您停止对我的推举而宽待知县。”听朱辂如此一说,梁中书就更加赏识他了,于是便向皇帝推举了他,没有治魏洙的罪。
原先,长沙知府张舜民奏准从长沙县分5万户另立善化县,并亲自立了碑。当朱辂任善化知县时,朝廷臣僚*,互相倾轧,失势的派别被斥为朋党,遭到打击贬谪。张舜民被列为朋党之列,被贬至郴州任监税小官。
于是有人趁机要推倒这座碑,但是朱辂不同意,他说:“这碑仅仅记录了设置善化县的由来,当时没有反对意见,现在有什么理由要推倒它?”于是这座碑保留了下来。
不久,朝廷派来使者,告诉朱辂说要将岳麓书院改为鼓铸厂。朱辂冒着杀头的危险,以“乡校不可毁”为由,抗旨不行。结果,朱辂虽官微言轻,但由于岳麓书院早已名声在外,朝廷也只好作罢,岳麓书院也就得以留存了下来。
北宋后期,岳麓书院被纳入到了“潭州三学”的教育*中。所谓“三学”,就是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位一体,分成3个等级,学生通过考试,以积分高下逐级安排升舍。官办州学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升湘西书院,最高者方可升至岳麓书院。从北宋开始,岳麓书院名副其实地成为地方的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