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诗的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1:5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0 16:44
闻雁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闻雁》
【内容】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池鹤(其二) 白居易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0 16:44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韦应物——《闻雁》
【内容】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都写了什么的景色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夜晚的景色。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通过儿童的高兴来反衬悲情,突显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有哪些?
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
《杂诗三首》的赏析
【赏析】这三首诗写两夫妇别后相思。诗从男女两个方面写,由于着笔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够维妙维肖地传达出双方由心理、处境的不同决定着的表情方式的差异,所谓一种相思,两样别情。这三首诗既独立成章,又语语相关。诗的风格特点是微婉蕴藉。夫妇分居异地,自然无法互相吐露别情;但彼此内心的思念就...
杨炯最著名的三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匹紫骝马的英姿和奔腾不息的马蹄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其中,“未肯衔高卢,他州作税归”一句,成为了经典名句。杨炯最著名的三首诗的赏析:1、《从军行》:这首诗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战斗精神,...
古诗词三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三首古诗词的赏析如下:1、《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
张打油的三首诗
3、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张打油的《咏雪》。赏析:这首诗前两句纯是文人笔法,语言典雅,一本正经。最后两句则由大雅一变而为大俗,却又生动地写出了雪停后人们顾不得欣赏雪景,纷纷各拿扫帚和铁锹扫除积雪的情景。这首诗妙就妙在...
杨万里最有名的3首诗介绍(含拼音、翻译、赏析)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
即事三首赏析
最后以设问作结,引人深思。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直抒胸臆与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结合。都是用对起手法,四联中有三联是对句,形成整饬的格律、庄严的风韵。都是用衬托手法表现义军不畏强敌,不畏艰苦的崇高精神,有时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强烈爱国情感抒发出来。诗风激越而蕴藉、沉雄。
念昔游三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念昔游三首》赏析 赏析一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作者十年浪迹江南,不受拘束的生活。漫长的生涯中,诗人只突出了一个“自献自为酬”的场面。两个“自”字,把他那种自斟自饮,自得其乐,独往独来,不受拘束,飘然于绳检之外的神态勾画出来了。这神态貌似潇洒自得,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一肚皮...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