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两朝在地方制度上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15:5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15
唐宋时期*制度的变革共同特点 :不断的加强皇权分割和削弱相权。
1、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初强化*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②削实权:在*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15
唐朝中期以后,地方藩镇割据形成,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宋朝初期,任用文官到各地做知州,地方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职。地方军、财等项收归朝廷。另设通判,与知州同掌行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16
科举制度虽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创时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的荐举制度的弊病。唐时,公卿大臣有特权“公荐”举人。说是公荐,不过是你荐我的子弟,我荐你的三亲六友罢了。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录取与否的标准。众多的庶族子弟去考公务猿,不过是陪太子读书。
唐代科举重诗赋,所以士人争习之,以为进身之阶。但一般寒士,纵然诗名籍籍,无人荐举,也是枉然。一代诗圣杜甫,在开元后期几次举进士不第,终身榜上无名;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就,在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贵在朝中”的感慨后,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干谒诗,希望有人援引自己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