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树——树中卿士——槐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13: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6:27
张范津
说槐树,得先解槐字。“槐”《说文解字》曰“木也。从木,鬼声。”这是最本真的解释。槐树其实就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树,有生命,无意识、无情感。然而自从使其与官、与士产生了关联,便把原始社会本来就有的木石崇拜,带入了其后的新的时代,使槐树有了非常复杂的社会观念内容和独特的文化蕴涵,进而神化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据专家考证,先秦是将槐树作为社树以别封地的,在《白虎通义·社稷》篇中即有“《尚书》亡篇曰太社唯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的记载,此时槐树虽承担了区别社坛方位和大小的任务,但它的社会*属性并不明显,做个蹩脚的比喻,那时的槐树似乎仅相当于现在的里程碑或地名牌而已。而典籍中对槐赋予社会属性的最早记载当是《周礼》,《周礼·秋官·朝士》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汉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剌,象以赤心三剌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由此观之,周廷外种的那三棵三公面向而立的槐树,当然就是朝廷所植的社树,也就成了是宫廷之树。由此便使“槐”与“官”产生了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槐成了官职的代名词,形成了汉语语境中独具特色的槐-官相连的词汇。如宰辅执政大臣,曰槐鼎;三公之位,曰槐位;三公九卿,曰槐卿;有声誉的公卿,曰槐望;三公的宅第,曰槐第;皇帝的宫殿,曰槐宸;宫廷,曰槐掖等等。南宫*市*所在地前广场两侧的绿化带中,也有意无意的种植了数棵槐树,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默默传承。
其后据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载,汉代长安有九大市,其中“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塑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或议论槐下”。自此,便使槐与士——知识分子又产生了关联。而士本能的求仕求官的追求,也正契合了人们先前赋予槐的社会*内涵。于是湖南岳麓书院有了“潇湘槐市”的匾额,南宫儒学馆有了“古槐插汉”的景名,实际上无非是在表明湖南文人甚多,希冀南宫的文人学士尽快步入更高层次的社会*领域。
据说,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植槐盛世,京城长安槐树如林,京都至全国各州府的大道两旁也遍栽槐树,尤以长安到洛阳的两京大道林阴最为壮观,现存古槐中许多为“唐槐”。并且还引出一个“槐花黄,举子忙”的民俗口语。
以上乃关于槐树的阳春白雪的说法,如赵树理之“文坛”说。其实更具群众性的还是“文摊”上的“槐神”传说。关于“槐神”传说,我们这一带最熟悉的莫过于“黄粱梦”的故事了。既然槐树经过百年、千年的*已成仙成神,就必然受到膜拜和保护,最常见的就是在老槐树下或旁边搭建一座小庙或高台,四周的居民都向它烧香磕头,祈求保佑,请赐丹药的场景。据史载,春秋时齐国还曾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槐树保护规定,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列女传·辩通·齐伤槐女》)。其实,保护古槐真正有效用、起作用的措施还在于民间泛神论的传统,不少古槐正是由于被民众奉上神坛,而受到自发、自愿的保护才存活至今的,当然这其中表现的是祈福的诉求,但冥冥中潜藏更多的却是避祸的想法,主要是生怕由于对古槐不敬而招致不测。据统计,目前南宫市百年以上的古槐37棵,其中11棵列入《邢台市古树名木》目录,1级古槐9棵。最悲催的是城内西街王家豪李家的一棵古槐,在拆迁过程中被“拆”了。就这样,能够证明南宫悠久历史的“唯(一)几”的物证被铲除了。为了经济发展,为了城市建设铲除一棵、几棵甚至几十棵、上百棵树,是不足为奇,更是不足为念的,但对于古树则确实应该慎之又慎,且不说有《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挺在前面,更要命的是,它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作为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古建筑拆了、古树木刨了,让谁去承载那悠久的历史?把这个重任真的就交给将来的考古工作者吗?再建的钢筋水泥丛林,与在任何一块土地上选址所建的新城又有何异?又谈何历史?若是这样,哪里不是历史悠久?哪里不是自地球形成时就有呢?
尤其要保护好古槐!因为这是卿士之树呀!
于 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