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菊石》之爱,换你灿烂笑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0: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2:10
菊石,一种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一种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安宁小姐在海边无尽寻找菊石,每一次寻找,都加深了她对于自我的 封闭 ;
她刚强,坚毅,不善言辞,沧桑而稀疏的眼神时而眺望远方,时而注视死物,时而放空当下,又时而审视着自我。
这样一个女人,神秘而冷冽,把工作和现实融为一体,为着一颗稍有价值的菊石,不惜弄得满身泥泞,更不惜把自我放在最卑微的角落,无人察觉,无人靠近。
夏洛特的出现,打破了这份缄默与宁静,初来时,她面色惨白,心神不宁,娇柔脆弱,阴霾在她脸上挥之不去,就算穿着华贵而整洁的衣服,却也掩藏不住她渴望跳脱现实与自我的内心。
这样一个女人,还在探寻自我, 清洁 自我,如果她未同未婚夫去到沿海小镇,也许她不会把感情寄托于 幻象 中;
幻象里,安宁小姐孤身一人,她用纯粹和*点燃了安宁小姐对于生活的渴望,但她们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如同菊石隐藏在岸滩里,它是属*边际的,而非展览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的。
弗朗西斯·李要诉说怎样一个故事?
他要表达的又是什么?
《菊石》作为影迷们万众期待的一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的喜爱,加之导演前作《上帝之国》赢得了众多好评,于是在《菊石》开拍之后,便一直对这部电影抱有强烈的 期望 。
对一部电影抱有太多幻想是不明智的,因为在看过之后,会突然发现你的共情会在某一刻失效。
当然,每个人的共情点不一,要说在《菊石》中,我能否找到与自身 对照 的镜面,我想我可以找到。
很多人会把《菊石》和《燃烧女子的肖像》做对比,但其实无论从导演的创作意图,还是从影片所呈现的主题表达,两者都大不一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背景设置在海边,角色是两个女人。
但说实话,我更喜欢《菊石》,我曾说《燃烧女子的肖像》毫无流动性,用大量的感清戏码和电影美学迷惑着我的双眼,但在内核里,我找不到一个情感抒发点。
但《菊石》却不一样,也有可能归功于两个演员的精彩演绎,让我在空白之外还能想起人物的脸庞和情绪转换,这无疑是让人动容的。
可我作为观望者,看到的绝不仅仅只是故事的起承转合,更有导演所表达的 眷恋与距离,自由与救赎 。
故事设定在1840年英国沿海小镇,故事的女主角是一个古生物研究学家,但在那个年代,学术代言人永远都是男人的象征,女性只能沦落为梦想的 牺牲者 ,勤恳为研究而做出贡献,也在勤恳着操持家庭的生计。
安宁小姐就是其中一员,她深知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所以一向独来独往,她的日常生活只被三件事情所包围:找寻古化石,修饰一些石头纪念品,研究有价值的古化石。而她出入的地方也只有两处: 家中,海边 。
而关于她的过去,她的情感,她的性格,导演没有用情节和对话展现,通过一举一动,也通过人物的表情和生活 微妙之处 用以展现安宁小姐的性格组成;
片中多以人物脸部和局部为特写来全方位展示主角的生活日常,看似简单而琐碎,实则是在突出人物心理活动。
当她工作时,当她抽烟时,当她和母亲坐在一块儿用餐时,皆用 沉默 来替代语言的力量,如我们所猜,她是否心中积蓄着澎湃的力量?她是否隐藏着伤痛的过去?这些我们只能通过故事的发展来探究。
而夏洛特的部分则简约许多,她和丈夫同游小镇,丈夫的说辞中,她患有轻度忧郁症,不再似从前那般开朗,所以丈夫希望她能在安静之处静养;
可在她与丈夫同床之际,我们发现了她的秘密,在不久前,她似乎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一蹶不振,而丈夫拒绝了与她的亲密接触,她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
在丈夫决定让她留在小镇和安宁小姐相处之际,俩人的情感随着烛火的渐强也产生了暗涌 侵袭 般的眷念。
导演意图让俩人的感情在际遇之中发生变幻,而她们的过去皆有伤痛,忧郁的人依靠着孤独的人,女性的某种连接性将她们的内心逐渐靠拢,时间就像催化剂,在一个同样寂静的夜晚,她们 相吻 了。
安宁小姐的日记中,她大致写道:“我真的要孤独一人吗?梦中的幻象真实存在吗?”
她对自我有很多疑问,也对生活有很多疑问,而唯一让她确切的,现如今只有两件事: 她爱自己的工作,她爱上了夏洛特 。
对于这样一个内心坚毅的女人而言,如何生存变成了最大的本能,所以她愿意接受夏洛特丈夫的要求。
夏洛特不谙世事,单纯无害的性格打开了她某种 母性 的本能,可以说她对夏洛特的感情,有很强一部分源于母性的本能,更强一部分源于孤独所催化的 占有 。
此时,影片所反映的 阶级效应 在一场音乐会上得到了印证,夏洛特始终是上层阶级出身,她热爱音乐,衣着优雅,能在音乐上与衣着翩翩的宾客交谈。
可她不同,她独自一人,既要养活自己和母亲,还要花大部分时间研究自己所热爱的菊石。
于是她看着夏洛特逐渐变得开朗,与他人为伍时,她的自卑和占有欲在尖锐的眼神中逐渐 释放 ,她深知这是她们根深蒂固的距离感;
可当夏洛特亲吻她时,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浓厚的深情,仿佛阶级不复存在,她们始终是在海边阳光下两个陷入热恋的女人,拥有着爱情,拥有着无所畏惧的当下。
自由多可贵,人人都向其追逐,安宁小姐如此,夏洛特更是如此。
导演把大部分的留白和着墨点放在了安宁小姐身上,她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可她却一直是 被动 而束缚的。
夏洛特向往自由,她不愿如同在瓶中的飞蛾,被丈夫所掌控,被丈夫所支配。导致她抑郁的不仅仅只有失去孩子的痛楚,还有困在牢笼的束缚。
有关于她为什么会爱上安宁小姐,电影中其实有多处细节可观测,譬如她 拥护 安宁小姐的劳动成果,当客人提出减价时,她用正直的理由说服了犹疑的客人;
譬如她对安宁小姐的日记好奇,当安宁小姐照顾她的起居时,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也感受到了安宁小姐的孤单。
譬如她 敬重 安宁小姐的工作,她崇拜她有自己引以为傲且热爱的工作,而自己装一桶煤炭都弄得脏兮兮的,忍不住放声痛哭。
这种相互成全的自由是难能可贵的,在女性被压迫的年代里,她们在对方身上嗅到了彼此熟悉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你可称之为自由;
在自由的国度里,爱情仍然是最无拘无束的。而安宁小姐在追求自由的这条路上,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她过去拥有过一段感情,可她们都在自我的世界投入太多,所以牺牲了彼此的内心。
夏洛特解救于她沉闷而重复的生活里, 可她们的距离,不是自由可以换来的 。
在弗朗西斯·李 自然主义 的影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徐徐吹来的海风,仿佛在你耳旁呓语,诉说着两个女人之间的孤独情事。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更喜欢《菊石》的原因,它富有让我回味的 流动性 ,两个不同阶级的女人,因为伤痕而碰撞,因为身份而决堤,也因为某种依恋而靠近。
这一条情感曲线中,导演把两人背景的悬殊、缄默的留白和构图的微距用影像来描绘。
最后的救赎,也在一片淡漠中黯然退场,的确,它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可这样 极简 的结局,使我们陷入了更强烈的回味空间。
安宁小姐在母亲突然离世,与旧友交谈后,似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寄托。
平日里她忙于照顾母亲,忙于自己的研究,现如今,她 孑然一身 ,看到夏洛特的信件后,她心中的暗涌再次翻腾着,她渴望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救赎自己。
可是,在那座舒适奢靡的房间里,她猛然意识到,自己和夏洛特终究不一样。
那她还拿什么来救赎自己呢?
也许只有时间和自我价值,也许她了然一生,毫无牵挂,可当夏洛特再次站在那块她曾经发现的鱼龙化石前时,两人 默然 相望,镜头拉至全景,全片结束。
如果你问我《菊石》是否值得一看?
我相信它能唤起你对情感的回忆和珍视,或者说,在凯特·温斯莱特 细腻而隐忍 的表演下,你也能在安宁小姐这个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缩影,《菊石》更像一面镜像,夏洛特对照着安宁小姐,安宁小姐对照着电影外的我们。
我们可以想象《菊石》是一个幻象,幻象中, 我 以一颗菊石之心,换你无尽灿烂的笑颜 。
但终究,我们要回到现实,在灰暗的生活中, 你我以菊石之意,被阻隔在了镜像的另一面,两两相望,唯余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