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校合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1 22: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4:33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特点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最大。学校要因材施教,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有所了解。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论述中说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坍塌下来。这充分说明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收学校教育的根基,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保持顺畅的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家校合力的效果。
为了争取家长力量,学校一般会以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据我观察,学校的宣讲和实施之间存在着一定偏差,一般是理想的宣言和骨感的行动。换句话说,很多情况下,学校并没有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位,家长在这个落实行动中就更加随性了,这种情况下的家校合作更像是两张皮,无法让学生形成全包围的教育环境,于是学生就游离在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之间,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的原因。我们的学生本身在这种家校合力不佳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也就形成了两面性格的分离的人,矛盾的人。
心理学认为,孩子对家长的依赖主要是童年时期,而童年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它奠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基调。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这话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全无道理。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童年时期主要是依恋关系中的重要他人,青少年时期则是陪伴关系中的安全伙伴,到了青年时期又成了互信关系中的知心朋友。因此学生在教育的不同时期的家校合作应该注重家长身份和角色的转变选择合适的形式。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亲子活动,倡导家长和学校的依恋一体化;小学时期的家长将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因此学校可以开展家长讲堂,以培养学习习惯的技巧和方法还有家长陪伴过程中的情绪管理为主要内容,还可以举办家长交流会,防止家长的焦虑情绪不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到了初中,学生青春期到来,家长容易失去对学生内心的关照和了解,家校合作在形式上可以多开展学生和家长的互动,在内容上以青春期自尊心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为主,如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我想对您说”就特别好;到了高中,大部分学校为寄宿制,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减弱,同伴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持续加强,家校合作方面就需要老师更多的付出和用心,如在家长群里定期分享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组织家长为学生的成长助力等。这些更多是要教师作为媒介来传达和操作,那么站在家长的角度,在家校合作方面有没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方式呢?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觉得家校合作真的非常必要。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学生的情况老师不可能全部了解的清楚明白,这时家长就需要和老师主动沟通,协助老师完成对自己家孩子的认知。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等老师来联系了才会去回应,因为家长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放在了比老师低一级的位置上,而且总是自以为“老师那么忙,没啥事就不去打扰人家了”,正是这样的想法,当自己的孩子出问题时,老师来联系家长,也会在心里想“这家长怎么一点都不关心孩子,孩子出了问题也不主动联系我”,双方都在自以为是的想法中猜忌,当有了想法后便会付诸行动,如语言上的毫不客气,情绪上的不耐烦和对抗,行为上的攻击性等,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个顺畅的渠道去完成沟通,坦诚相待,才能化解矛盾。
中国教育学刊有一篇文章《家校合作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子女非认知能力培养的视角》,文章认为部分家校合作活动对家长教养方式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有1.家长联系教师、家师座谈、家长参与课外活动有助于忽视型向权威型改进2.家长联系教师、教师联系家长、教师书面报告有助于*型向权威型改进3.家长联系教师、家师座谈有助于溺爱型向权威型改进 4.家长会、家长听课对改善教养方式未产生影响。家校合作以什么方式开展,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以何为中介效果最好,这篇文章给出了实证视角的结论,对我们的家校合作启发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