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读书 | 苏霍姆林斯基论“课的结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13: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2:08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氏没有明确阐述“课的结构”的概念,只在不同的章节中,对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我现在就一堂好课的结构大致归纳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苏氏特别强调备课。他认为教师平时就要积累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应该知道的东西比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让教科书对于教师而言,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
这样充分地备课后,教师就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所注意的中心点,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了。(第63、64条)
有经验的老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会把整个教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
这相当于列出自己的教学计划,把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运用知识的实际操作类活动,都事先有个条理的规划和设想。
这样的备课有助于全面把握课堂进度,有助于深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第16条)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把少年引导到独特的高度,怎样帮助他成为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第64条)
这就要设置好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
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第63条)
在上课时,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为此,我们可以使用直观的教具或图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直观性的原则可贯穿课堂全程,但要注意,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
可以逐步由实物直观向绘画直观过渡,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复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第30条)
苏氏认为,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
这就强调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尤其是设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目的思考题。(第65条)
在课堂上,能够达到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教师还要做到把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
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可在课前推荐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达到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第29条)
苏氏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语文老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这样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东西,让知识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掌握的东西。(第63条)
苏氏不赞成教师讲解过细,因为这样反而会减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会积极地思考。(第65条)
为了使少年学生能注意听讲,苏氏提出要使讲课的思路达到最清晰的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致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时,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第64条)
要想让课上得有趣,就得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达到这样的目标,苏氏提出设置新旧知识相关的“交集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在思考中运用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这既是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备课时,教师就应该在深入理解教材的过程中想到的。(第21条)
教师要尽量少讲,更不能“满堂灌”式地讲解,多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现象和事件。(第64条)
教师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上。
苏氏建议,为了满足少年对抽象活动的需要,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推理的练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就能吸引每一个人,激发学生作为真理探索者的智力情感。(第64条)
在课堂问题设置时,还可以使用研究性的学习法。
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对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的实质有极清晰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饶有兴味的劳动。(第65条)
苏氏认为,在课堂上使用草稿本,来反映学生的思路,老师要在课堂上出示能让学生思考的实际问题,并密切注意学生的脑力劳动在草稿本里是怎样反映出来的。(第63条)
当堂检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
苏氏认为,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
课堂练习检测不只是要求学生独立解题,还应该给学每一个学生挑选做适合他的应用题,做有针对性的题对不同学生在思维发展上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64条)
苏氏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第63条)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第64条)
这样的变动,灵活的课堂结构,是在教师充分审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所做出的灵活变化的教学方式,是真正关注到学生的思维变化,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后的教学智慧。
苏氏对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提出建议。
他建议使用草稿本的办法,来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这样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让学生积极运用知识,并使教师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第12条)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复习。复习是学习之母。
苏氏建议复习时,要考虑学科和具体材料的特点,完成实际作业。对于代数、几何等理科,可以使用综合复习,制作模型、示意教具等;而文科则主张放过细节,抓住要点。(第14条)
课的结构中,本不包括检测的环节,但作为完整的课堂,把检测包含其中,会使课的结构更宏观完整。
我们可以把课堂评价作为检测内容,苏氏叫作“评分”。
他主张要有分量、有意义,在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后,再打分等等。(第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