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7: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8:30
7月22日大河偕友参观了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这个展览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始,到8月27日结束,历时3个多月。大河姗姗来迟,观后却念念不忘;展陈之美好,令人叹服。
特展主题“美.好.中华”,陈设布局匠心独运、处处扣题。羊大为美,从眼之所见,身之所享,到心之所动,一切令人愉悦的事物皆为“美”;女子成好,阴阳和谐、全面周到,令人满意则为“好”。特展中的陈设布局环环相扣,尽现“美”“好” 。
展览布局
从1995年至2016年,二十年期间知名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策展人要在灿若群星的出土文物中梳理脉络、遴选征集,难度可想而知。360余件(套)文物,涉及21个省市、49家单位,年代从史前跨越到明清,不可不谓之“全”;而遴选之文物,以“美”为入选门槛,这一点大河在参观过程中深有体会。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特展以“总、分”的方式布局,不落俗套。“总”则规律毕现;“分”则铺陈开来;无尾声,则象征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序厅(大河摄)
整体展览设序厅,总览中华之美;又设“史前”、“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四大展厅,按历史发展路径,展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演化与交融。而贯穿整个展览的灵魂则为中华文化之“道”,从各展厅的主题可见一斑:道法自然(史前时期)、天地之道(夏商周)、保合太和(汉唐)、和合能谐(宋元明清)。
四大主题展厅(大河摄)
各展厅主题(图自网络)
展厅设计
此次特展的展厅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从白色基调的长廊蜿蜒而入,流线型的两壁标注着年份,犹如时空隧道。从1995年伊始,人往前行,年份缓缓淌后;目之所及,是高高低低从头顶飘过的近二十年重要考古发现和遗址名称,抬头仰望,各地“遗址”目不暇接,令人炫目。
时空走廊(大河摄)
行至2016年,步入序厅,顿觉豁然开朗。 “美好中华”四个红色字符高低错落、悬挂厅中,在云纹白底的衬托下尤为醒目;细看,每个字又经解构,横竖撇捺,悬浮组合,犹如一件艺术品,形义皆可品味,堪称点睛之笔。
特展主题(大河摄)
序厅正面以弧形并列陈设12件最“美”文物。从彩陶盆到明执壶,不仅贯穿史前至明清各个朝代,而且涵盖东南西北中各个地域。12件文物既有形之美,又映射着其所代表时代的审美;12件文物串*览,则能感受到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交融、社会的变迁。而数字12本身又暗合十二地支,对农耕文化的影响意义非凡。
十二最美文物陈列(图自网络)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四大展厅依次呈现,每个展厅的设计皆有可圈可点之处。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史前展厅,巨大的彩陶纹饰图腾柱耸立其间,四周环壁内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经典文物,整个展厅显得空旷质朴而又悠远神秘。这是人类的幼年时期,先民受自然启迪所创作出的各式图腾纹饰、器皿物件为后人留下一串串神秘的文化符号,引人遐思。
史前展厅:巨大的图腾柱神秘庄严(大河摄)
史前展厅:纹饰陶片陈列于彩陶旋纹状的展柜内(大河摄)
半空垂挂的青铜悬柱为夏商周展厅平添几分凝重庄严而又神秘压抑的色彩,我们在感受远古青铜器的狰狞华美之余,禁不住遐想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人类是怎样从野蛮走向文明。
夏商周展厅(首都博物馆供图)
汉唐展厅营造了长安在望、丝绸古道的背景,被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一隅也在展厅赫然重现。这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繁荣鼎盛的时期,国力强盛,外事频繁,中华文化传播深远,至今,依然有许多国家以汉唐代称中国。
汉唐展厅的丝路剪影(图自摄影部落,老道摄)
佛光寺一隅(大河摄)
相对汉唐、夏商周的繁缛铺陈,宋元明清展厅显得比较简单明快,但那一柜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瓷器在江南庭院的背景映衬下,颇为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精致生活。
宗元明清展厅(大河摄)
蓝田吕氏墓出土耀州窑注壶、温碗、盖碗(大河摄)
展陈文物
此次特展360余件(套)出土文物,内容甚为丰富,展陈却疏密有致,脉络清晰。
限于篇幅,大河将在后续篇章讲讲各厅“重”器,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首博“美好中华”观展记:各厅“重”器》
鉴于这次展览中青铜器之全、之美、之精,偏好青铜器的大河忍不住要专开篇章絮叨留念了——《首博“美好中华”观展记:美不胜收的青铜器》
这次特展十二最美文物中的方鼎出自湖北随州曾侯墓,据说将曾侯乙家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余年。说起曾侯乙,就不禁让人想起编钟、冰鉴、尊盘等件件如雷贯耳的青铜国宝,这个神秘而又鼎鼎大名的曾侯乙到底是谁?——《首博“美好中华”观展记:曾侯乙》
说起这次观展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观赏一下那个迄今最大的北宋阿育王金塔了,因为正赶上有解说,里外三层都围着听故事呢。大河觉得提前了解塔身故事,省出时间多看文物,那也是极好的。更何况,这次特展中,有大小两尊阿育王金塔呢。——《首博“美好中华”观展记:阿育王金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