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55
共6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29 13:57
六弦乐是吉他的别称,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条弦,形状与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蓝调、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视为主要乐器。而在古典音乐的领域里,吉他常以独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9 11:05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如下:
1、C大调第一交响乐 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2、D大调第二交响乐 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3、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4、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 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5、C小调第五交响乐 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6、F大调第六交响乐 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7、A大调第七交响乐 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8、F大调第八交响乐 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9、D小调第九交响乐 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全集有不同年份的发行,图封面为2007年版,发行公司为BMG Japan。此专辑为纪念贝多芬逝世180周年所发,谨以此向伟大的巨人致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欧洲古典作曲家的代表之一。
贝多芬在父亲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这造就了他倔强、敏感和兴奋的性格。22岁时,他开始在维也纳定居了一生,1803-1804年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他的成熟。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的众多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的精神,将古典音乐推向了高峰,预示着19世纪浪漫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9 12:23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
1. 《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C大调第一交响曲》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音乐元素,该曲幽默通俗又带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性,轻松诙谐,展现了舞蹈性的主题。
2. 《D大调第二交响曲》(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该曲充满着宁静幻想的诗情,歌唱般的情调,具有一种美感,是作者献给挚友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全曲有四个乐章。
3.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
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全曲宏伟壮阔。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4.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这部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
5.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
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此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6.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7. 《A大调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当贝多芬创作他的第七交响曲时,人们正注视着欧洲的版图被鲜血重新绘制。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这部作品在6月间完成,此时拿破仑战事已进入最后的*,大举侵犯*,旦夕之间溃不成军。当这部交响曲第一次上演时,拿破仑帝国已到达了分崩离析的最后阶段。
A大调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8.《F大调第八交响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虽然写作时贝多芬生活并不顺利,但该作品依然有着轻松愉快的风格。其规模虽然短小,但精悍紧凑,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技艺。与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类似,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分量最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中,木管乐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认为是模仿当时刚刚得到改进的节拍器的声音,并且在乐章最后还有一个玩笑般的“节拍器出故障”的乐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认为是音乐玩笑。
9. 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号,又名《欢乐颂》)
因其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月光奏鸣曲》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的感觉。
拓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1] 。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9 13:58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9 15:49
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曲的,听不懂其伟大之处再正常不过了,就连许多音乐家在不同年龄段和时期听这首伟大的作品都有不同对感悟。因为不只是贝多芬晚年遭遇的种种不幸与对人生的思考被包含在他最后一部交响曲里面,同时也对后世的音乐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道路,就比如贝九的编制中加入了合唱团,这是在贝多芬的年代前所未有的,还有贝九的开头弦乐的六连音和管乐的长和弦音,随后将乐曲推至一个论点*,爆发般的音乐情绪,二、四乐章的赋格等等,都是在贝多芬以前,包括他自己以前的八首交响乐作品里从未见过的,将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情感丰富结合地十分完美。
其次,在贝九全曲中,贝多芬在最为著名的第四乐章“欢乐颂”中加入了合唱团,因而也加入了唱词,所以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尝试通过唱词来理解音乐情感上的表述。或者也可以通过各种参考资料来了解,这里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最后,关于贝九在苹果APP Store里有一款同名软件,内购需要30¥,一次性购买就可以永久使用,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如4版不同指挥家的演绎、乐曲解说、众多著名指挥家的讲解等等,个人比较推荐,如果想更深一步了解贝多芬音乐的内涵的话,这个软件作为起步时个不错的选择。
与金克木的遗言一样,“我哭着来,笑着走”。
不论命运如何折磨,不在乎,他要欢乐颂,大家一起欢乐颂,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生命的活力。
他的音乐是暴雨。要将世间一切脏臭全都冲洗干净。
他的音乐是火。为处于黑暗中痛苦中,生命挣扎不知往何处去,绝境又善良的人们点亮这世界。你能绝处逢生。
那种彻彻底底的、激荡你心的、令你战栗的彻底的力量,光明。这力量,任何黑暗,*,都无法战胜。
如同电影《异性》最后一句台词,面对杀人怪魔,比人类进化更完备的异形,女主对它说“you are my lucky star”,没有恐惧,如此轻描淡写对死神微笑,然后反杀死神。
贝多芬,磊落英雄无所畏惧。这是彻底的、用生命书写的无法超越的音乐。这音乐给我力量,并让我惭愧、反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9 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