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苏州寒山寺的历史?及其庙门为什么朝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5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8:25
唐太宗贞观初(627--649)有诗僧寒山子者,曾来此缚茆以居,玄宗朝著名禅师僧希迁(700--790)于此创建伽蓝,隧题额曰寒山寺。(参见姚广孝(道衍)《寒山寺重兴记》)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参见《鸥陂渔话》寒山寺王郇公书张诗刻石一则)宋仁宗嘉祐中(1056--1063)改赐名普明禅院。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仍称枫桥寺。(见孙 《枫桥寺记》)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976--983)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层),既言重建证知旧曾有塔,或误认为普明祖师为佛塔,建塔之时未言及寺,证知此时寺尚完好。 元末至正13年(1353)泰州白驹场盐贩张士诚与其弟张士信率盐丁攻下高邮等地。16年(1356),定都平江(即苏州)。23年(1363)自称吴王,后屡被朱元璋击败。27年(1367)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自缢死。据此推知,寒山寺及塔应毁于1367年朱元璋对张士诚最后攻击中。 洪武间(1368--1398)僧昌崇僻建。(见《百城烟水》)《姑苏新志》又称:洪武归并佛宇,但列丛林,而以子院附见其下。此寺(指寒山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庵四:只有文殊、云皋、射渎三庵而失其一。然据此可见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盖正在昌崇重修之后也。 1984年5月整修补齐500罗汉。 1985年大殿原有大佛及二尊者像为南京鸡鸣寺请去供奉。 1987年重砌弥勒、韦陀神台。 1988年重塑弥勒象(脱纱)韦陀重金装金。 1990年*完成五百罗汉装金功德,至此,一堂残缺不齐之五百罗汉象,经整修装金后,焕然一新,熠熠生光。一般的寺院庙门都是朝南,而寒山寺的庙门朝西,只要有三个原因:
一、京杭运河南北流向,古代水上交通繁忙(现为古运河段,新运河段在西边一百米),寺院庙门朝西对着运河方便古代香客前来进香。
二、寒山寺到现在1500多年历史,经历过5次火灾,其中两次是战火。根据五行说法,水能克火,僧侣们希望以此可以避免火灾。如果再次发生火灾,可以马上取运河水救火。
三、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寒山寺作为一个佛教圣地,面向佛祖所在地。
总之,用前任方丈法师性空的话说叫:因地制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19:43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
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21:18
基本概况 寒山寺(Hanshan Temple)
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因此名扬天下。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为什么苏州寒山寺的寺门要朝西呢
一般的寺院庙门都是朝南,而寒山寺的庙门朝西,有三个原因:一、京杭运河南北流向,古代水上交通繁忙,现为古运河段,新运河段在西边一百米,寺院庙门朝西对着运河方便古代香客前来进香;二、寒山寺到现在1500多年历史,经历过5次火灾,其中两次是战火。根据五行说法,水能克火,僧侣们希望以此可以避免火...
为什么苏州寒山寺的寺门要朝西呢???
枫桥弓卧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寒山寺就傍河而建。寺门朝西,这跟中国传统的建筑坐向“坐北朝南”到底不同。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唐代的货物交流主要在这运河之上,寺门朝河,僧人出入自然便利;第二嘛,万一寺里失火,疾忙奔到河边汲水灭火啊,阿弥佗佛!
请问苏州寒山寺的历史?及其庙门为什么朝西?
一般的寺院庙门都是朝南,而寒山寺的庙门朝西,只要有三个原因:一、京杭运河南北流向,古代水上交通繁忙(现为古运河段,新运河段在西边一百米),寺院庙门朝西对着运河方便古代香客前来进香。二、寒山寺到现在1500多年历史,经历过5次火灾,其中两次是战火。根据五行说法,水能克火,僧侣们希望以此可以...
苏州寒山寺碑廊的导游词
苏州孔庙里有块刻于1229年的苏州地图,名叫《平江图》,因为宋代苏州称为平江府,图上的寒山寺庙门就已经是朝西的了。另外,《寒山寺志》也明文写到:"寺院呈长方形,四周培垣峻起,山门西向。"为何朝西?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曾指点迷津,说过四个字:"因地制宜"。隋代开的大运河,至唐宋之际日益繁忙;...
苏州寒山寺为什么叫寒山寺?而不叫拾得寺?
因为拾得和尚东渡扶桑,寒山成为唯一主持,这座寺庙就叫“寒山寺”。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国清寺来此共同住持,之所以称为寒山寺的原因有:1.寒山擅长...
姑苏城外寒山寺在哪(寻找江南佛教圣地)
寒山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寒山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灿烂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作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寒山寺吸引了无数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二、寻找寒山寺的具体步骤(字数:400字)...
寒山寺怎么样
寺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大门朝西,一般寺庙都是朝南的,原因三点:一是更接近西天佛祖;二是大运河南北走向,方便香客;三是香火旺盛,面向运河,容易应对火灾等。寺庙古色古香,面积不是很大,不过建筑还是蛮多的。内部也有明显的苏州园林风格,环境挺不错。寒山寺内最有名的应该是钟声了,平时的...
寒山寺介绍寒山寺介绍视频
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苏州寒山寺为什么叫寒山寺?而不叫拾得寺?因为拾得和尚东渡扶桑,寒山成为唯一主持,这座寺庙就叫“寒山寺”。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
旧相册——苏州 寒山寺
寺院坐东面西,西门隔古京杭大运河与枫桥景区相望。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六朝时期的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初时称“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时改称寒山寺,为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寺之一。当年,张籍的一首《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导游词怎么写
大家发现没有,寒山寺的山门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庙门为何要朝西呢?据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这乃是“因地制宜”。原先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那条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飘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