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对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7 04: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01:38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思考探究第三题: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以下内容引自《教师教学用书》第322页的关于此题的练习说明:
第321页的“素养提升”:
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1课在素养提升第3点中说:本课有不少 对举 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这是我在《教师教学用书》上第一次看到“对举”这个词语。
《辞海》对“对偶”的解释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偶”的解释是“一种修辞方式,指用次字数相同、结构一样、平仄相对的语句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我们通常认为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叫对偶。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对举”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上都没有查到。从网上查的是:
对举与对偶是有区别的。对偶句的上下两句字数必须相等,对举只要字数大致相等即可。
我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虽有嘉看》“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的这种说法不严密。从修辞的角度,只有第一句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毫无疑问是对偶句。那么,第二、三句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只是和对偶相似,不能叫对偶句。
顾名思义,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叫比喻句,运用对偶修辞的句子叫对偶句,《虽有嘉肴》的第二、三句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所以不能叫对偶句,它们符合对举的特点,故可以叫对举句。虽然第二、三句的结构形式非常接近对偶句,但由于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不能当做对偶句。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句子称作类对偶句或准对偶句,但不能叫作对偶句。
《教师教学用书》是指导全国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不应该对概念进行模糊化处理,打擦边球。既然《教师教学用书》在八年级上下两册都提到“对举”(上文已用黑体字标出),那么,不妨将这个词语向学生和老师引入:将“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称作对举句。这样更严密一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更加明确、清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