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7 03: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4:29
中国五千年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王朝兴衰史,登基为帝者少说也有数百人之多,后人称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评价的称号,这里特指皇帝的谥号。
谥号始创于周朝,先秦时期的君主的谥号一般是一个字,有时两个字,例如周文王,周武王,秦穆公,齐恒公,秦庄襄王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直至千秋万世,不料秦竟历二世而亡。
汉朝时期恢复谥号,例如,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献帝刘协,魏文帝曹丕,蜀昭烈帝刘备,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到了唐朝,由于谥号字数加长到四字以上,用起来不方便,因此多采用“庙号”称呼皇帝。
庙号,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其实庙号比谥号起源更早,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但开始时庙号很严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原则,所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所以一直到隋朝都是用谥号称呼,唐朝以后谥号加长,多用庙号称呼。
商朝始创庙号,这时期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废除庙号,原因同样是庙号的制定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汉朝时期恢复庙号,但汉朝对于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本来谥号无“高”,但刘邦开国功高,特别追加的,因此我们习惯叫汉高祖刘邦,实际上刘邦庙号是汉太祖,汉文帝刘恒为汉太宗,汉武帝刘彻为汉世宗,汉宣帝刘询为汉中宗,汉光武帝刘秀为汉世祖。到了唐朝,基本上所有皇帝都有了庙号(亡国皇帝除外),例如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明太祖,明成祖,明孝宗,明神宗,清太祖,清圣祖等。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称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例如开皇,贞观,开元,洪武,万历,康熙,乾隆等,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所以直到元朝之前,皇帝一般都有多个年号。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实行“一世一元制”,即每个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称呼的明清时期的皇帝,一般都是用年号,例如,洪武即明太祖朱元璋,永乐即明成祖朱棣,弘治即明孝宗朱佑樘,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康熙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乾隆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当然,明清时期的皇帝我们也经常用庙号来称呼,因为明清两朝的皇帝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