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6 02: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6:25
李时珍,字东璧,是蕲州人。
酷爱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下来的只有三百六十五种,梁朝陶弘景所增加的亦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加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等人时,先后增补共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已经认为是最齐备了。但是品种既烦多,名称又很复杂,或者一种分析为二三种,或者两种不同的混为一类,李时珍很不满意,于是尽力搜寻广泛采集,削除繁复杂乱补入缺漏,经过了三十年,看书八百多家,三易其稿而写成一本,称《本草纲目》。
增加药三百七十四种,整理改定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出正名作为纲,其余各附解释为目,其次以集解的形式详细注明其产地、形状颜色,又再次是气味主治的病并附药方。
书写完,将要送上朝,李时珍突然死了。不久,神宗下诏修纂国史,购买各地的书籍。
李时珍的儿子建元把父亲的遗表和这本书拿来献上,天子嘉奖他,命令刊印发行全国,从此士大夫家里有了这本书。
一、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
好读医书。医书《本草》所载药物,自神农所传止有三百六十五种,梁代陶弘景增加三百六十五种,共七百三十种,唐代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代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等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诸药齐备。
然其中品类既繁,名称杂乱,或一物分为二三种名称,或二物混为一种,时珍深以为不当。他又多方采集,删繁补缺,历经三十年,查阅八百余家医书,三易其稿而成书,名为《本草纲目》。
该书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该书集解各种药物之产地、形色、气味,并附主治各种疾病的单方。
书成之后还未及进呈朝廷,时珍突然去世。 不久,神宗诏修国史,收购各地书籍,时珍之子建元将父亲的遗表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天子嘉赏,命刊行天下。
从此以后,士大夫家中都有这部巨著。李时珍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儿子建中任命为四川蓬溪知县。
二、原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
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
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三、出处 《明史》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 *** 又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
因为这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因此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 二、作品赏析 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
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编年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而不是使人在读阅本纪时便事无巨细尽览尽知。这应该算是《明史》修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三、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