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9 08: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4:15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 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①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 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何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
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县知县,正处在辽使往来的道路上,驿吏被辽使勒索以致无法维持生计,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规定所应该给的,一切都不给。(只要)谁稍微毁坏我们的东西,就把他抓起来。”(辽使)都顺从地离开了。在田边的池塘每年泛滥,毁坏了民田,宦官杨怀敏负责处理这件事,想要划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为积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来拦住洪水,百姓都认为办得好。在德州当通判时,转运使崔峄拿府库里的绢配给百姓,但提高了价钱,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崔峄发怒,屡次发公文责问唐介,唐价不为所动。不久果然不能实行。
(唐介)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又转任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然之间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争谏,又请中丞王举正纠合百官集体在朝廷上向皇上论争,削去了他的两个使职。没多久,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僚们都模棱两可,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仁宗对他说:“任命的提议出自于中书省。”唐介趁机*宰相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制造了一种镶金的绸缎,用这种绸缎通过宦官打通后宫,而得到执政要职;现在重用张尧佐,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博的宰相职务而任命富弼为宰相。又说谏官吴奎表里不一,看风行事。唐介的话都诚恳正直。
皇上大怒,推开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说要把他贬谪远方。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受忠愤所激,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皇上连忙召来执政给他们看奏文说:“唐介上疏谈论大事是他的责任。至于说文彦博靠嫔妃的力量做了宰相,这是什么话呢?任用*,她们怎么可参预呢?”当时文彦博在面前,唐介责问他说:“文彦博应当自己反省一下,如果有这回事,就不能隐瞒。”文彦博拜倒在地,不住地*,皇上更加愤怒。梁适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连忙向前替唐介开脱。结果,唐介被贬到春州。王举正向皇上说这种处罚太重,皇上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把唐介的奏疏取来,改贬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职,吴奎也被贬京外。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担了杀忠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623362所。梅尧臣、李师中都写诗赞美唐介,从此他的忠直声誉传遍天下,士大夫都称他是真正的御史,称呼他时一定称他唐子方而不敢直呼他的名。
译文:唐介, 字子方, 江陵人。
父唐拱死于漳州时, 众人知道唐家贫穷, 想凑钱为他送葬, 唐介虽然年龄幼小, 却婉言谢绝了众人的好意。后被人提拔为武陵县尉,又调任平江县令。
李财主富有而吝啬,官吏们对他巧取豪夺没有得到满足, 诬告他杀人祭鬼。岳州太守逮捕他家老小, 不分皂白地加以拷打, 都不承认。
又派唐介去刑讯, 没有什么证据。太守大怒, 向朝廷报告, 朝廷派御史方偕下来,换一个监狱分别审问李家老小, 结果与唐介所审相同。
太守以下全部受罚, 方偕受赏, 唐介也没有主动请功。唐介又调任莫州任丘县知县。
任丘处于辽使往返的道路上, 驿站官吏常被使者敲诈勒索, 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 传令说:“ 法令没有规定供应的一概不得供应, 胆敢毁坏我处的一草一木, 就坚决关押。”
使者都服服帖帖地离开了。边境水塘年年发大水, 淹没良田,中人杨怀敏主持治理, 用城西四十一村蓄洪, 唐介主持筑堤, 老百姓受了益。
又改任德州通判, 转运使崔峄拿库存绢帛高价配售给老百姓, 唐介扣住这道命令不下达, 并向安抚司揭发此事。崔峄大为不满, 数次派人追*唐介快快下文。
唐介总是拖延, 最后终于没有执行这道命令。后来调到京城任监察御史里行, 又改任殿中侍御史。
启圣院新造“ 龙凤车”, 装饰珠玉, 唐介批评说:“ 这里是太宗的牌位所在, 不可喧闹亵渎; 后宫稀奇侈靡的玩具, 也不能超出制度的规定。”皇上立即下令毁了龙凤车。
张尧佐一步登天的诏命草拟升任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 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反对, 又请中丞王举正同百官一起讨论, 结果剥夺了张尧佐两个官职。不久, 张尧佐又被任用为宣徽使、河阳知府, 唐介对百官说“: 皇上是想封他宣徽使,而以河阳知府为名, 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
然而百官都明哲保身, 只唐介坚决出面反对。仁宗说“: 任职令是中书省下的。”
唐介于是*宰相文彦博在蜀之日曾私自织造错金的奇妙锦缎, 勾结宦官, 在皇宫寻找内应, 才谋得相位; 现在又重用张尧佐, 显然是想勾结得更紧。建议皇帝撤掉文彦博, 任用富弼为相。
又批评谏官吴奎脚踩两只船, 措词严厉。仁宗大怒, 拒绝看他的奏章, 声称要把他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唐介慢慢读完皇帝的意见后说:“ 臣受忠义的鼓舞, 坐监狱、赴刑场也在所不惧, 怎会害怕边远地方呢?”仁宗急忙召见执政大臣说“: 唐介发表意见是他的职责。至于说文彦博是通过我的嫔妃才得到宰相职位的, 岂有此理? 启用宰相, 嫔妃岂得干预?”当时文彦博在旁, 唐介指责说:“ 彦博应该反躬自省, 假使有这种丑事, 不能隐瞒。”
彦博不停地*, 仁宗更加恼怒。梁适喝斥唐介, 让他下殿, 修起居注蔡襄也上前救护他。
结果, 仁宗把他降级为春州别驾。王举正认为这个处罚太重了, 仁宗醒悟过来, 第二天又改派到英州, 撤了文彦博的职, 吴奎也贬到地方去了。
仁宗怕唐介死在路上, 自己背上伤害耿直大臣的恶名, 就派中使护送他。梅尧臣、李师中都作诗热情地赞美他, 从此他坦率耿直嫉恶如仇的美名轰动天下, 士大夫们谈论“真正的御史”时, 都必然说“ 唐子方”, 而不敢直呼其名。
几月后, 受提拔主管郴州税务, 任潭州通判、复州知州, 又被召回京城任殿中侍御史。到朝廷谢恩时, 仁宗慰劳他说:“您从被降职到地方以来, 从未写信回来谈私事, 可算是操守坚贞啊。”
唐介叩头谢恩, 从此议论时事更无所顾忌。不久对仁宗说:“臣既然担当御史, 说的不被听从必然要力争, 争得太激烈了就会得罪陛下, 希望能辞职。”
于是调任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开封府判官, 又任扬州知州, 再转任江东转运使。御史吴中复向仁宗说:“ 唐介不应该长期担任地方官。”
文彦博重当宰相后也对仁宗说“: 唐介从前对我的批评, 确实很针对我的缺点, 希望您能采纳中复的意见。”但仁宗只调他到河中。
很久以后, 调回京城任度支副使, *章阁待制, 再到谏院任职。仁宗从至和年以后, 很少与臣下勾通。
唐介说:“君臣关系好比是天地, 天地交泰, 才是正理。希望能经常召集群臣, 做些指示,共同讨论事情, 以造福于天下。”
又说:“后宫不该替别人向皇上伸手要官; 诏命的草拟不通过中书的情况, 应该设法制止; 赐给嫔妃的钱物, 已比前代多几十倍, 而且还在天天增长, 没有止境, 应有所*; 监司推荐的*多是些只会深文周纳、咬文嚼字的具体办事员, 请您下令, 精选品行端正、善良敦厚的才子, 不可使歹毒刻薄者混入; 派往各地的采购人员欺侮地方, 应撤回, 所需物品直接交给监司采办; 兖国公主夜晚擅自开启禁宫的门, 应警告宿卫人员的主管, 严格宫禁的规章制度。”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御史中丞韩绛*宰相富弼, 富弼回家请求辞职, 韩绛也等待处罚。唐介与王陶批评韩绛中伤大臣, 结果韩被免职。
唐介与右宰相不和, 请求外调, 任荆南知府。任命书经过门下省时, 被知银台司何郯扣住退回, 于是重新留任为开封代理知府。
不久因为*了陈升之,调任洪州知州。又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枢密直学士、瀛州知州。
英宗治平元年, 唐介回京任御史中。
唐介传
原文: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
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译文:
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县知县,正处在辽使往来的道路上,驿吏被辽使勒索以致无法维持生计,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规定所应该给的,一切都不给。(只要)谁稍微毁坏我们的东西,就把他抓起来。”(辽使)都顺从地离开了。在田边的池塘每年泛滥,毁坏了民田,宦官杨怀敏负责处理这件事,想要划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为积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来拦住洪水,百姓都认为办得好。在德州当通判时,转运使崔峄拿府库里的绢配给百姓,但提高了价钱,唐介扣留文牒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崔峄发怒,屡次发公文责问唐介,唐价不为所动。不久果然不能实行。
(唐介)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又转任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然之间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争谏,又请中丞王举正纠合百官集体在朝廷上向皇上论争,削去了他的两个使职。没多久,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僚们都模棱两可,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仁宗对他说:“任命的提议出自于中书省。”唐介趁机*宰相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制造了一种镶金的绸缎,用这种绸缎通过宦官打通后宫,而得到执政要职;现在重用张尧佐,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博的宰相职务而任命富弼为宰相。又说谏官吴奎表里不一,看风行事。唐介的话都诚恳正直。
皇上大怒,推开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说要把他贬谪远方。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受忠愤所激,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脱的?”皇上连忙召来执政给他们看奏文说:“唐介上疏谈论大事是他的责任。至于说文彦博靠嫔妃的力量做了宰相,这是什么话呢?任用*,她们怎么可参预呢?”当时文彦博在面前,唐介责问他说:“文彦博应当自己反省一下,如果有这回事,就不能隐瞒。”文彦博拜倒在地,不住地*,皇上更加愤怒。梁适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连忙向前替唐介开脱。结果,唐介被贬到春州。王举正向皇上说这种处罚太重,皇上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把唐介的奏疏取来,改贬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职,吴奎也被贬京外。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担了杀忠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梅尧臣、李师中都写诗赞美唐介,从此他的忠直声誉传遍天下,士大夫都称他是真正的御史,称呼他时一定称他唐子方而不敢直呼他的名。
望采纳~
唐介,字子方,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唐介为官几十年,从做县令到御史,始终是不避权贵,秉公执法, 因*奸佞,赢得“真御史”的美名。
唐介任岳州沆江县令,上任后即劳顿于案牍,处理多年积案,察访民情,纠枉澄冤。一天,县衙门外有人喊冤枉,要求新任县官禀公执法,为民作主。原来,县民龙氏与他人发生田产纠纷,上诉到县衙了,而原县令昏庸无为,未能辨白事实,即以原告不实,加以罪徒至死。其子不服,屡至县衙陈冤,终未得平直。唐介刚到任,龙氏寄全部希望于这位新县令。
唐介问清情况后,即将此案重新据实查验。为雪清冤屈,他亲自深入民间,躬临郊外田野,依照分田契约及有关凭据,丈量田地,分辨是非,最终合理分割了田产,县民大悦。
北宋时期,尽管实行“田制不立”的国策,土地自由买卖、兼并,但北宋 *** 还控制不少官有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征收赋税,充国家财政收入。宋仁宗宗室,企图依仗皇权以低价收买官地,唐介知悉后,立即上书仁宗,认为皇亲国戚若勋高绩显,则应赐给土地,何买之有?如果对国对民本无勋劳,反而低价买官地供个人享乐,则应坚决禁止。宋仁宗无奈,只好采纳了唐介的意见。
唐介以卑犯贵,刚正不阿,不避怨,立朝风格凛然。正因此,才使自己屡遭贬逐。皇佑二年*张尧佐,致使发往岭南。张尧佐是仁宗温成皇后的伯父,当时温成皇后深受仁宗宠幸,温成皇后为其父多次进美誉之言。不久,张尧佐权开封府推官,又提点府界公事。
谏官余靖已向仁宗建言用张尧佐不宜太速遽。可是,张尧佐此后升迁更快。不多时,即迁至三司户部判官,擢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累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龙图阁直学士,迁给事中,拜三司使。真可谓平步青云,势高位显,权倾一时。没多久,张尧佐在一日之内连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制诏一出,*大哗。唐介援引唐玄宗用李林甫、杨国忠以致祸乱故事,立即上书反对。仁宗不纳,唐介又与包拯等谏官七人,共同争论于殿上,并建议御史中丞王举正在早朝后留百官共议之。在众口指斥下,仁宗只好暂罢张尧佐官职。
第二年,仁宗又赐张尧佐五品服,复其宣徽使知河阳(今河南盂县)。唐介知道后,极为气愤,上书仁宗独自争辩,上奏章几十次,都被仁宗拒绝。当时文彦博为相,极力袒护张免佐。文彦博为元老丈臣,位高权重。唐介遂*文彦博知益州(今四川成都市)时以奇锦交结宫掖,以致显达登用。指斥其袒张尧佐是为了“益固自结”,并请罢文彦博而以富弼为相。唐介的奏幸直刺奸佞者的骨髓。仁宗大怒,置其奏于一边,声言将其远窜重谪,唐介无所讳避,慨然说:“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唐介当面质问文彦博“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仁宗令框密副使梁适班唐介下殿,“介立殿上不去,犹争益切。”义正辞严,铿锵有力,令宋仁宗瞠日结舌。第二天,唐介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英州,远处岭南,瘴疠之气盘,非人所居之地,然唐介“怡然南去,绝口不为人道。”刚正之气,声动天下。凡天下士大夫识与不识,皆闻风叹慕。
1 隋朝末年投奔李密,协助李密征战天下。
2 永徽年间,平定陈硕真起义。
3 辅佐武后,杀长孙无忌。
崔义玄,贝州武城人。隋大业乱,往见李密,密不用。河内贼黄君汉为密守柏崖,义玄见群鼠度河,槊刃有华文,曰:“此王敦亡兆也。”因说君汉以城归,乃拜君汉怀州刺史、行军总管,以义玄为司马。王世充将高毘寇河内,义玄击走之,多下屯堡。君汉以所掠子女金帛分之,拒不受。以功封清丘县公。太宗讨世充,数用其谋。东都平,转隰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初,历左司郎中,兼韩王府长史,与王友孟神庆志趣不同,而俱以介直任。
永徽中,累迁婺州刺史。时睦州女子陈硕真举兵反。始,硕真自言仙去,与乡邻辞诀,或告其诈,已而捕得,诏释不问。于是姻家章叔胤妄言硕真自天还,化为男子,能役使鬼物,转相荧惑,用是能幻众。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破睦州,攻歙,残之,分遣其党围婺州。义玄发兵拒之,其徒争言硕真有神灵,犯其兵辄灭宗,众凶惧不肯用。司功参军崔玄籍曰:“仗顺起兵,犹无成;此乃妖人,势不持久。”义玄乃署玄籍先锋,而自统众继之。至下淮戍,擒其谍数十人。有星坠贼营,义玄曰:“贼必亡。”诘朝奋击,左右有以盾鄣者,义玄曰:“刺史而有避邪,谁肯死?”敕去之。由是众为用,斩首数百级,降其众万余。贼平,拜御史大夫。
义玄有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高宗诏与博士讨论《五经》义。
武氏为皇后,义玄赞帝决,又以后旨按长孙无忌等诛之。子神基袭爵。神基,长寿中,为司宾卿、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酷吏所构,流岭南。中宗初,稍用为大理卿。弟神庆,举明经,武后时,累迁莱州刺史。入朝,待制亿岁殿,奏事称旨。后以历官有佳政,且其父于己有功,擢拜并州长史,初,州隔汾为东、西二城,神庆跨水联堞,合而一之,省防御兵岁数千。神基既下狱,驰赴都告变,得召见,后出具狱示之,神庆为申理,得减死,然用是贬歙州司马。
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转太子右庶子。神龙初,昌宗伏诛,坐流钦州,卒。
宋史陈升之传【原文】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
举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改起居舍人、知谏院。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
升之谓:“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又言:“三馆为搢绅华途,近者用人益轻,遂为贵游进取之阶,请严其选。”
诏自今臣僚乞子孙恩者,毋得除馆阁。 著作佐郎王瓘遇殿帅郭承祐于道,诃怒不下马,执送府。
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张尧佐缘后宫亲,为三司使,寻为宣徽使;内侍王守忠领两镇留后,求升正班;御史张昪补郡,久不召;彭思永论事,令穷问所从来;唐介击宰相,斥岭南:升之皆极谏。
迁侍御史知杂事。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上言:“天下州县治否,朝廷不能周知,悉付之转运使。
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必欲垂意元元,宜从此始。”
乃诏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昪,与升之同领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务。 升之初为谏官时,尝请抑绝内降,诏许有司执奏勿下。
至是,申言之。诏委三省劾正其罪,仍揭于朝堂。
文彦博乞罢相,升之虑枢密使贾昌朝复用,疏论其邪,昌朝卒罢去。迁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
岁余,拜枢密副使。于是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王陶交章论升之阴结宦者,故得大用。
仁宗以示升之,升之丐去。帝谓辅臣曰:“朕选用执政,岂容内臣预议邪。”
乃两罢之。以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徙太原府。
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神宗立,以母老请郡,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
熙宁元年,徙许,中道改大名府,过阙,留知枢密院。故事,枢密使与知院事不并置。
时文彦博、吕公著既为使,帝以升之三辅政,欲稍异其礼,故特命之。明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
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升之既相,遂请免条例司,其说以为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司。
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执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名一职,何害于理?”升之曰:“若制置百司条例则可,但今制置三司一官,则不可。”由是忤安石,称疾归卧逾十旬,帝数敦谕,乃出。
会母丧,去位;终制,召为枢密使。足疾不能立朝,七年,冬祀,又不能相礼。
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封秀国公。卒,年六十九。
赠太保、中书令,谥曰成肃。 升之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
王安石用事,患正论盈庭,引升之自助。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
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世以是讥之,谓之“筌相”。
升之初名旭,避神宗嫌名,改焉。【译文】陈升之字旸叔,是建州建阳县人。
考中进士,历任封州、汉阳军,进入京城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主管谏院。当时风俗喜欢拿走给亲属的书信,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官府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
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止它。”又说:“三馆是士大夫们光明的前途,近来用人更加轻率,于是成了贵族高门进取的台阶,请严格进行选举。”
诏令从今以后臣僚乞请子孙恩荫者,不得授以馆阁之职。 著作佐郎王瓘在路上与殿帅郭承祐相遇,郭承祐苛责怒骂王瓘(见到他)没下马行礼,将他抓送官府。
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郭承祐骄横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职。
张尧佐由于与后宫亲近,任三司使,不久任宣徽使;内侍王守忠统领两镇留后,请求升为正班;御史张昪补任郡官,长久不被召见;彭思永论事,让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唐介攻击宰相,被贬斥岭南;陈升之都极力进谏。升任侍御史知杂事。
总共担任言官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做瀛州知州、真定府知府,兼龙图阁直学士,又主管谏院。
仁宗说:“天下州县是否得到了治理,朝廷不能完全清楚,将这些全部交给转运使管理。如今选用的人才不精干,又没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懦弱,就是任意欺凌刻薄之徒,因此疾苦忧愁叹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听到。
一定要向全国民众显示朝廷的主张,应该从这里开始。”于是诏令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昪,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事务。
陈升之初任谏官时,曾经请求抑制断绝由宫内降旨,诏令允许有司执掌上奏不下达。到这时,进一步申明论说。
诏令委托三省揭发纠正其罪行,仍然在朝堂揭露。文彦博乞求免除宰相职务,陈升之担心枢密使贾昌朝再被任用,上疏论述其*,贾昌朝终于罢官免职。
升任枢密院直学士、知开封府。年底,授职枢密副使。
这样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抃、王陶相继上章议论陈升之暗中交结宦官,因此得到重用。仁宗将这些上章拿给陈升之看,陈升之乞求离职。
仁宗对辅佐大臣说:“朕选用执政者,怎能容许内臣干预议论*。”于是双方都被罢免。
以陈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调往太原府。 治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