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的释家文化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9 16: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15
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大多都在此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特征及发展提现了不同历史环境中的社会意识、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创造出了别具民族特征与文化脉络的建筑风格。
一、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学
园林建筑在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和文化娱乐的地方。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休闲方式也日益增多,园林建筑的类型也随之丰富起来,材料、技术和结构形式的发展也对园林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园林建筑除满足功能需求外,同时需要表达建筑的美,随着文化境界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美学的探索和研究也渐渐深入。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著有《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他提出了建筑美学理论十*则,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这十*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节奏与韵律、布局中的序列、性格、风格、色彩、规则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建筑美学理论是如何诠释的呢?中国文学中的“意境”论可以全面阐释传统园林建筑的意境美学。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在王昌龄的《诗格》中最早出现了“意境”一词,他提出“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独有”的认识,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追求。在西方建筑理论当中,《人文主义建筑学》是一部饱含*的建筑理论著作,作者杰弗里·斯科特,他所提出的观点比较接近中国的“意境”论。作者指出将人类自身的功能行为映射成详细形式的目标,对于建筑来讲是创造设计的基础,同时认为良好的建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即方便、坚固和愉悦。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二、从晋祠建筑群的“意境”透析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学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晋源区,是晋水的源头。晋祠文化内涵丰富,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文化,在建筑造诣方面,结合山光水色与文物古迹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特色。晋祠的创建时期已无法具体查证,在现存的文献记录中,最早可追溯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时期收录的《魏书地形志》,当中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和“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有晋王祠”,说明晋祠在当时已经存在,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相对闻名。
1.晋祠环境、选址的意境之美
晋祠的建筑设计以祭祀为主,背靠雄伟秀丽的悬瓮山,面临汾水,山青水秀、气候宜人。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考究,依山傍水,符合风水法度。晋祠建筑群依山就势,山间的高地充分的向外借景,山势的起伏、地势的显现,很好地衬托着壮丽的建筑景观。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统一,构成了晋祠独特的意境之美。
2.晋祠空间布局、建筑组成的意境之美
传统的宗庙建筑设计在空间布局上讲究“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向横向延伸、线性分布”的特性,以此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氛围。晋祠建筑同样遵循这样的特性,但由于晋祠建筑中有民间修葺的建筑部分,因此本身布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晋祠建筑群由北部、中部、南部三部分组成。北部建筑群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唐叔虞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各个建筑依山排序、楼台高阁错落有致,建筑与建筑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景色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南部的建筑群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王琼祠、真趣亭、难老泉、水母楼、公输子祠、台骀庙,建筑与景观相互辉映,亭台桥阁,泉流水潺彰显出古典园林的特色。但在意境美学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应当是中部的建筑群,中部建筑群由山门、水镜台、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构成,建筑结构严谨,艺术价值极高。
山门
晋祠的山门是晋祠建筑群中的一处微小建筑,但其设计独具匠心。在进入山门的这段路中,可看到被荷花围绕的崇福寺,寺的周围有水围绕,向西走穿过观音堂来到仙翁阁,可以从一片林子中隐约看到一处塔尖,这就是晋祠的山门。园林景观的呈现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景观由远及近,层层引人入胜,增强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作诗“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河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水镜台
穿过山门,看到的第一座古建筑为水镜台。水镜台是一座古戏台,前端上部和背面上端的建筑形式分别为单檐卷棚顶和重檐歇山顶,左右两端各有走廊与前后连通。古时候,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戏台起到了集散地的功能,人们围绕着戏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寺庙和宗祠建筑中,有这样一个露天却有相对围合的场所,其建筑的融合过渡性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功能性。殿宇戏台的“外”构成了晋祠院落的“内”,彼此从属又互为依托,创造出一种微妙的内外互含的关系。由水镜台向西穿过会仙桥,是古莲花台,再穿过对越坊就进入了晋祠的核心建筑群,这组建筑以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为主。
献殿
献殿是晋祠的国宝级建筑之一,是祭祀圣母的殿堂。建于金大定八年,距今八百多年,建筑形式传承了金代时期的建筑风格。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建筑为歇山式顶。献殿四周由槛墙和栏杆围合,没有墙壁,空间为半开敞式,显得通透性很强,整个殿堂也格外开阔,人们的视觉层次也丰富起来。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是晋祠建筑中的一座十字桥,该桥形状巧致,结构新奇,是我国现存的孤例建筑形式。“沼”为方形水池,圆形称“池”,跨水而建的桥称为“飞梁”。水池中有游鱼,池上有跨水而建的十字桥,所以称之为“鱼沼飞梁”。俯瞰整个鱼沼飞梁,桥的形状就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鸟。从建筑的构成来分析,鱼沼飞梁处于献殿和圣母殿之间,起到四通作用,同时提升了建筑的灵透感与层次感。
圣母殿
圣母殿作为晋祠的主殿,不仅在晋祠建筑中最为古老壮丽,在国内宋代建筑中也是规模和体量较大的一座建筑。它位于主轴线的末端,殿高19m,顶为重檐歇山顶,殿内无柱,面宽七间,进深六间,殿身四周建回廊,前廊深两间,是宋代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古实例。整个圣母殿的光照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太阳光通过柱廊进入大殿,明暗相间,自然光与建筑的透、转、折、滤形成了殿堂内若隐若现、隐约昏黄、深不可测的环境状态,使人们不觉肃然起敬。
以晋祠作为传统建筑代表的分析可见,晋祠很好地利用了远山近水的自然条件,恰当地安排了建筑空间关系以及建筑群与环境关系,建筑与其周围相关环境(包括自然与人工因素)一同体现了建筑的意境之美,使得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是现实世界的体现,意境是人们在精神空间的抽象。因此在进行建筑创作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包括原有建筑)的价值,做到建筑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从建筑美学角度上来看,这种协调不单是形式上的相似或对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融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园林建筑,取得更令人神往的意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