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1 22: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7 22:47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参考译文 【原文】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背景】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元月,京城长安沦陷。
不久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报国心切,只身投奔灵武,不幸中途被叛军俘虏,解送到长安。所幸他还有一点行动自由,便来到街头放眼望去。
本诗就是他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中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思家的感情,充满爱国情怀。
【注释】 春望:在春天远望。 破:破败、破碎。
感时:感叹时局,即想起国家残破不全的景象。 烽火:指古代边疆遇到敌情用来报警而升起的烟火。
在这里指战争。 抵:值。
搔:用手指轻抓。 浑欲:浑,简直。
欲,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参考译文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参考译文2】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含义
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关,指白发。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2.诗贵"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你认为"花溅泪""鸟惊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有感于时局动荡,看见花开而泪沾巾;苦恨于离乡背井,听到鸟语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向有争议,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含义
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关,指白发。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2.诗贵"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你认为"花溅泪""鸟惊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有感于时局动荡,看见花开而泪沾巾;苦恨于离乡背井,听到鸟语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向有争议,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注释:
1.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安史叛军攻占长安,诗人被困城内。
2.国:国都。国破:指长安被攻占。
3.感时:感慨时事。花溅泪:看到花令人掉泪。
4.恨别:为离别而伤感。诗人当时与家人分别。鸟惊心:飞鸟掠过也令人心惊。
5.烽火:古代边塞发生战争时以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
6.家书:家信。抵:值。
7.搔:用手指轻抓。
8.浑欲:简直要。不胜:承受不住。簪:绾头发的簪子。古代男子留长发,也要用簪子。
扩展资料:
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号称“诗圣”,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其作品大都描写祖国当时的境况,因此其诗号称"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春望
诗: 春望 作者:杜甫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草木丛生(闹市已成荒菀)。
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 战火焚烧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书可抵万金,欲得难上加难。
满头白发而今越抓越稀少,稀疏白发难倌,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意境深沉,含蓄蕴藉。
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
花鸟本事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自然的永恒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形成鲜明的对照),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的忧思情感获得了艺术的表现。“烽火”“家书”两句是“感时”的内容和“恨别”的原因,诗人又深入了一层。
最后一个“不胜簪”的典型细节,含蓄而余味无穷。仔细体会全诗深沉的意境可以乱窥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赏析: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
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上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国都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怀。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注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
破:沦陷 深:茂盛。 恨别:悲恨离别。
烽火:这里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用手指抓。 短:稀疏 欲:将要;就要。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深:茂盛。译文 〖韵译〗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
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
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
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
(1)这首五言___律诗____(体裁)选自《___杜诗详注_》,作者是唐代诗人_杜甫___,字___子美________.(2分)(2)首联中“破”和“深”字有何深刻含义?(2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3)“感时花溅泪”,你认为这儿的“泪”是作者流泪还是以拟人的方法写花儿流泪?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2分)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2分)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5)再写两句忧伤国事、热爱国家的古诗文名句.(2分)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春望:春天里远望天下。
溅泪:落泪,堕泪
浑欲:简直就要。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附注: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