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1 1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0 10:11
大济村位于天马山南麓,东径11904′,北纬27036′,海拔390米,距城2~3公里。地势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部为群峰所据,千米以上山峰有四座,西部为河谷盘地。济川溪发源于天马南麓,流经回龙山形成瀑布直泻济川溪。村位于济川溪中段(地方盘有谓落滩船之称),东南麓下滩溪发源。西南麓金溪发源。三溪不似川字同汇于松源河,故有济川之称。
吴氏五世肇基始祖吴崇煦公,最初开发下滩溪与济川溪交汇之冲积淤“小济”为村。继则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4)转向天马山南麓开发(即大济村)当时土名“椤垟源”(以盛产椤木命名)后经崇煦公改名“大济”。含子孙具有经邦济世之义。吴氏早于庆元未建制前193年开发大济村(庆元置县于南宋1197年),迄今已有千年历史。人文环境崇煦公在开发大济前夕,于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庄(松源镇西门村竹坑)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隐洞”书堂,聘请名师教授四子(吴榖,吴毂,吴彀,吴壳)应试制艺文章(详见吴畀《评事公纪略》),长子吴榖在仁宗天圣二年(1024)登甲子科进士,次子吴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进士。十年内伯仲双双题名雁塔,赫然名震乡里,时称“一门双进士”。 从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1024—1124)的百年间,共中进士18人,又南宋7人,明1人,计26人(经查对《历代进士题名录》属24人,待查是否家谱有误)。在当时不到二华里方圆,不满三百人口,在肇基始祖四子,十六孙,36曾孙,60玄孙,繁衍中的230年间(宋仁宗天佑二年(1024)到理宗宝佑四年(1256))蝉联进士24名占当时全县31名的77.4%,不能说不是奇迹。而且他们中:一门双进士、兄弟同榜、舅甥同登金榜、尚有四人同科等等,一时传为美谈,确乎是浙南边陲的一颗文化明珠,是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大望族。其文化能量向社会上层辐射,如吴桓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后,授奉仪郎,出任湖州长兴宰。他生一女三子,长女是抗金名将,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纲之母,册封“卫国夫人”。长子吴彦申是北宋宰相李纲的母舅(舅甥二人均在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进士)末代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许国公吴渊的外甥和学生,与大济是至近宗亲,所以两名名相,李纲为母舅(吴桓长子吴彦申)作“墓志铭”。文天祥为吴氏撰“族谱序”,留下了珍贵文字。随着上层社会的影响,大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游学于此;明朝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到大济讲学,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遗墨;清康熙(9—11)年间,大名儒当湖陆珑琪(又名陆子清)慕名来大济游学,在“日涉园”书院讲学三年(著入陆氏《南游记》)受他理学启发,清代造就了308名理学人才(名略)。在庆元县光绪年三年版《旧志》中记载着他与吴运光,吴王眷的文学佳谈。在吴氏宗谱中尚有陆珑琪为吴运光作的70寿辰文章。吴氏大理中宅词壁上手书了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四箴;*时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孔子夫妇圣像,曾避隐于大济,死后葬在大济仙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