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9 09:09
火山岩相可定义为“在一定环境下的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总和”,或者“火山岩形成条件及其在该条件下所形成的火山岩岩性特征的总和”。 火山岩相具有标准和指南的功能。研究火山岩相主要是从火山产物特征入手,恢复它的喷发和堆积环境,以指导具体实际工作(张新荣,2000)
近10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火成岩,特别是火山岩类储集岩的岩相划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从垂向及水平方面在火山岩中划分出不同岩相,如唐阶庭(1988)对阿北油田火山岩进行研究时,由火山的中心部位向外,将火山岩分为火山口亚相、次火山岩亚相、爆发亚相、喷溢亚相、台地前缘火山角砾亚相等岩相带;章志英等(1994)对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闵桥地区火山岩储层进行了研究,由火山口向外,将火山岩划分为火山口相带、过渡相带和远火山口相带;董冬(1988)则根据孔隙形态、孔径分布、岩石构造特征等将熔岩溢流单元自下而上划分为A、B、C、D、E5个岩相带;章志英等(1994)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性质,将苏北阔桥火山岩储层中一次性熔岩溢流形成的熔岩(相当于董冬(1988)所指的熔岩溢流单元)自上而下划分为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微相、致密玄武岩微相和底部扁平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微相3种基本微相类型。 由此可见,在火山岩储层岩相划分标准、级序和命名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一致之处;对于火山岩油气藏有关的次火山岩、超浅成侵入岩的岩相划分工作也涉及很少。 火山岩岩性、岩相分类和命名的规范化是目前火山岩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
导致分类不统一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分类方案众多。 目前大多数分类方案是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而各取所需,这给跨区域对比和基础地质研究领域的交流造成困难。
(2)在环境相带与岩相的命名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常见的近火山口相、中距火山口相和远火山口相分类方案更接近于环境的定义。 为了以示差别,建议将“相”改为“环境”,即远火山口环境等。
(3)基础地质与石油地质研究存在尺度差异。 基础地质通常从单一岩浆机构出发建立岩相概念,如爆发相、溢流相、侵入相等(表1-1),3者代表同一岩浆旋回不同阶段的产物,在垂向上可以叠置。而石油地质关于岩相划分倾向于采用与环境对应的、地震可识别的分类方案,如火山通道-火山集块岩相、火山熔岩相、沉凝灰岩相。
表1-1 火山岩岩相按基础地质分类
在研究中,以火山岩岩类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火山岩油气藏的岩性研究,划分出的复杂的岩石学系统无法在测井和地震上反映出来。因此,应用岩类学的思路来研究火山岩油气藏岩石类型的研究方法显得目标不明确。火山岩油气藏中研究岩性,主要是用于火山岩储层的划分与对比,而火山岩能否成为储层的关键是火山岩是否破碎,碎则容易成为储层,不碎则不容易成为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