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下,各学校教研组中,各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怎样进行才有实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43
近几年来,我校借鉴了其他学校集体备课的方法,在各个教研组的协调下,成立了不同年级的学科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是一种集体行为,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性质的教学实践活动反馈,同时分配各自不同的备课内容及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存在很大的优势,但备课过程中又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长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
(一)使教师共享教育资源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与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使教师达到资源共享。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可以共享的资源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以前学校有些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从互联网上找几个与讲课相关的课件,简单地连接一下,这会令课堂效率大减。开展集体备课之后,我校的教师亲自制作教学课件,他们首先会把教材吃透,再挑选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幻灯片,突出使用课件的目的以及教学重难点。课堂上能用板书写出来的,课件上就不再出现;课件的播放效果、文字的大小、颜色尽量做到不要太夸张。课堂主要是教学,不管多媒体课件使用起来多好,对教学只起帮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依据这些原则教师们做出的课件使用效果相当不错,教师个人的资源被大家共同享用,省去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如针对《和同为一家》的教学,教师们集体备课最后确定的课件一共13页,涵盖了与这一课教学相关所有内容:课题、学习目标、地图、小结、练习、三个问题各1张、拓展内容5张,这样的课件短小精悍,非常适用于历史教学课堂。另外,集体备课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让任课教师能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同一个问题,大家一起畅所欲言,说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讨论的问题趋于明朗化,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研环境,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收获,教师之间关系更融洽,缩短了教师间心与心的距离。
(二)让年轻教师快速步入常规教学
我校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教师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全部都要参加。备课内容一般安排常规教学(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辅导好、做好考核与评价),总结上周取得的教学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找出弥补的措施,安排下一周新的教学任务。通常集体备课的情况是年轻教师发言比较少,多数时间是倾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述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怎样突出教学重点、讲明白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课堂、掌控课堂,如何合理、灵活地运用考核与评价,作业量如何合理安排,课堂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应对,怎样主动关心学生、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等。年轻教师边听边记,从中摘取对自己教学有益的内容,优化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加快进入教师角色的速度,决心尽快赶上其他教师,快速步入常规教学。
(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
历史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文字,还涉及到地理学科的地图、*学科的思想认识。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如《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就涉及到考查学生的识图填图能力,先要掌握战国七雄分别有哪几个,要在地图上准确填出各自的位置。《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涉及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是考试必考的重点知识,它是我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西汉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有贸易交往事件,需要学生先掌握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然后准确填在图上。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许多与语文相关的内容,如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出自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少胜多”“背水一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伐无道诛暴秦》,“一鸣惊人”“老马识途”“负荆请罪”“问鼎中原”等出自《春秋战国的纷争》,“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等出自《中华文化的勃兴》。在集体备课时兼顾其他学科,有利于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四)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环节
假如我校有一位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那么这个年级的历史教研组会安排专人负责帮助这位教师备课,从导入、板书设计、每个问题之间的衔接等进行指导。如导入这个环节,著名主编肖川说过:“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讲求的是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那么怎样导入才能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跟着教师不知不觉学习新课呢?有的教师提议:从教科书中发动学生寻找“最”的方法导入新课。如世界上最丰富的古人类遗骨和遗迹的遗址在什么地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现在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分别由那两个原始居民最先种植?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为其精巧设计叹服的同时,最早的原始人类的房屋是什么样子?来源于哪个最早的远古居民?有的教师说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导入,如讲《大变革的时代》中的商鞅变法,教材给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教师首先利用把历史“复原”“重现”,然后向学生讲解:商鞅手拿竹简,秦孝公坐在地上,看着商鞅和不同意变法的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辩论,商鞅把他们反驳得无话可说。最后秦孝公作出决断:商鞅的说法是对的,就按照商鞅说的变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不知不觉就把商鞅变法记住了。集体备课这样坚持下去,教师准确地传授知识,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环节,形成了团结向上的氛围。
二、集体备课存在的弊端
(一)易使教师产生依赖心理
备课组长在开学初将所有教学内容的教案分给每位任课教师,让他们分别上网查找,供教师共同使用。这样打印出来教案既规范又美观,足以应付各级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还可以获得领导的好评,学校不必再担心教师的备课出问题,教师不用再为重复写教案而忧心。表面看来很完美,结果却导致少数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认真钻研教材,只把相关的教案复制、粘贴一下,不管教案是否符合自己教学,生搬硬套地全部搬来使用,教案、课堂模式变成“双胞胎”,教师书写教案独特的个性被扼杀了。
(二)个别教师集体备课的兴致不高
个别教师认为参加集体备课是一种负担,他们会凑到一起,干一些改作业、看闲书、聊小天的事情,不愿与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彼此之间缺乏坦诚和真心,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分享的人也不领情,感觉有点吃亏,造成这些人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就把集体备课变成一种负担。
(三)集体备课易流于形式
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个别教师谈不出有价值的观点,只是循规蹈矩,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的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尽管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研讨比较充分,但有些教师课上仍然用自己固有的一套方法。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科研活动,它是教师密切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它将倍受关注。只有扬长避短,集学科成员智慧解决课堂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43
近几年来,我校借鉴了其他学校集体备课的方法,在各个教研组的协调下,成立了不同年级的学科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是一种集体行为,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性质的教学实践活动反馈,同时分配各自不同的备课内容及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存在很大的优势,但备课过程中又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长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
(一)使教师共享教育资源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与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使教师达到资源共享。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可以共享的资源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以前学校有些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从互联网上找几个与讲课相关的课件,简单地连接一下,这会令课堂效率大减。开展集体备课之后,我校的教师亲自制作教学课件,他们首先会把教材吃透,再挑选和教材内容同步的幻灯片,突出使用课件的目的以及教学重难点。课堂上能用板书写出来的,课件上就不再出现;课件的播放效果、文字的大小、颜色尽量做到不要太夸张。课堂主要是教学,不管多媒体课件使用起来多好,对教学只起帮助作用,不能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依据这些原则教师们做出的课件使用效果相当不错,教师个人的资源被大家共同享用,省去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如针对《和同为一家》的教学,教师们集体备课最后确定的课件一共13页,涵盖了与这一课教学相关所有内容:课题、学习目标、地图、小结、练习、三个问题各1张、拓展内容5张,这样的课件短小精悍,非常适用于历史教学课堂。另外,集体备课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让任课教师能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同一个问题,大家一起畅所欲言,说出各自不同的看法。讨论的问题趋于明朗化,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研环境,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收获,教师之间关系更融洽,缩短了教师间心与心的距离。
(二)让年轻教师快速步入常规教学
我校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教师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全部都要参加。备课内容一般安排常规教学(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辅导好、做好考核与评价),总结上周取得的教学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找出弥补的措施,安排下一周新的教学任务。通常集体备课的情况是年轻教师发言比较少,多数时间是倾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述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怎样突出教学重点、讲明白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课堂、掌控课堂,如何合理、灵活地运用考核与评价,作业量如何合理安排,课堂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应对,怎样主动关心学生、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等。年轻教师边听边记,从中摘取对自己教学有益的内容,优化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加快进入教师角色的速度,决心尽快赶上其他教师,快速步入常规教学。
(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
历史教学内容不仅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文字,还涉及到地理学科的地图、*学科的思想认识。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如《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就涉及到考查学生的识图填图能力,先要掌握战国七雄分别有哪几个,要在地图上准确填出各自的位置。《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涉及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是考试必考的重点知识,它是我国最早有历史记载的西汉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有贸易交往事件,需要学生先掌握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然后准确填在图上。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许多与语文相关的内容,如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出自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少胜多”“背水一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伐无道诛暴秦》,“一鸣惊人”“老马识途”“负荆请罪”“问鼎中原”等出自《春秋战国的纷争》,“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等出自《中华文化的勃兴》。在集体备课时兼顾其他学科,有利于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四)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环节
假如我校有一位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那么这个年级的历史教研组会安排专人负责帮助这位教师备课,从导入、板书设计、每个问题之间的衔接等进行指导。如导入这个环节,著名主编肖川说过:“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讲求的是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那么怎样导入才能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跟着教师不知不觉学习新课呢?有的教师提议:从教科书中发动学生寻找“最”的方法导入新课。如世界上最丰富的古人类遗骨和遗迹的遗址在什么地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现在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分别由那两个原始居民最先种植?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为其精巧设计叹服的同时,最早的原始人类的房屋是什么样子?来源于哪个最早的远古居民?有的教师说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导入,如讲《大变革的时代》中的商鞅变法,教材给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教师首先利用把历史“复原”“重现”,然后向学生讲解:商鞅手拿竹简,秦孝公坐在地上,看着商鞅和不同意变法的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辩论,商鞅把他们反驳得无话可说。最后秦孝公作出决断:商鞅的说法是对的,就按照商鞅说的变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不知不觉就把商鞅变法记住了。集体备课这样坚持下去,教师准确地传授知识,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环节,形成了团结向上的氛围。
二、集体备课存在的弊端
(一)易使教师产生依赖心理
备课组长在开学初将所有教学内容的教案分给每位任课教师,让他们分别上网查找,供教师共同使用。这样打印出来教案既规范又美观,足以应付各级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还可以获得领导的好评,学校不必再担心教师的备课出问题,教师不用再为重复写教案而忧心。表面看来很完美,结果却导致少数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认真钻研教材,只把相关的教案复制、粘贴一下,不管教案是否符合自己教学,生搬硬套地全部搬来使用,教案、课堂模式变成“双胞胎”,教师书写教案独特的个性被扼杀了。
(二)个别教师集体备课的兴致不高
个别教师认为参加集体备课是一种负担,他们会凑到一起,干一些改作业、看闲书、聊小天的事情,不愿与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彼此之间缺乏坦诚和真心,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分享的人也不领情,感觉有点吃亏,造成这些人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就把集体备课变成一种负担。
(三)集体备课易流于形式
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个别教师谈不出有价值的观点,只是循规蹈矩,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的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尽管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研讨比较充分,但有些教师课上仍然用自己固有的一套方法。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科研活动,它是教师密切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它将倍受关注。只有扬长避短,集学科成员智慧解决课堂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