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厘头、西斯底里、二百五是什么意思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4 11: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36
无厘头
无厘头文化是香港一种在1990年代突然兴起的次文化,当中以周星驰为当中的佼佼者。这股文化一直主导整个十年的香港社会,直到亚洲金融风暴后才慢慢消退。
无厘头文化透过香港地区的喜剧影视作品及流行区而得以大力发展,后被华语地区广泛接受,成为被19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广泛接受的喜剧艺术表演形式,并逐渐运用于现实生活。
■语源
无厘头绝不是“没有理发的脑袋”的意思。这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青春部落用语,最早是广东一带的方言。
无厘头可能是源自粤语俗语“无厘头尻”。“无厘头尻”解作“没有首尾的脊骨”(“尻”指脊骨尾部,读作“敲”,与流行粤语粗言无关。),指说话或行为“没头没尾”,令人费解。但该俗语并未获证实。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但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说是在晚清时期,鸦片盛行。人们在抽鸦片的时候有时会说“无厘瘾头”(抽得提不起什么兴趣),久而久之就略去“瘾”字而变。
还有一种说法是顺德的方言,是骂人的话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很没用。
■缘起
无厘头文化基于草根阶层的神经质的幽默表演方式,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所表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方式,往往滑稽可笑。一般人若不明白事件背后的“笑位”,就会不懂得笑。而当时学界中因为很多老师并不懂得学生因何而发笑,曾对这种“无厘头文化”大加鞭鞑。而事实上,这种文化的兴起,正正是因为当香港人对于自己生为香港人,不单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更要听命于两个毫无关系的超级大国(中国及英国)每天的政制争拗,因此感到无奈。所以就模仿中英联合声明中与会双方的对白,来发展出一种对社会现实无奈的呐喊。
这样的词语怎能广为流传呢?真让人奇怪。其实时至今天,周星驰受广东文化的影响,也很反感他的喜剧被称为“无厘头”,因为这个词叫人联想到的是“不用用脑、不用花心思”,而其实他们在拍片中经常为喜剧效果费尽了心机,为了一个出彩的镜头,剧中的每个演员通常都要N G超过15次。周更偏向于将他的作品称为悲喜剧,他总是关注小人物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尴尬和窘迫。周星驰的电影并非没有内涵,很久以前拍的片子现在看来还是叫人忍俊不禁、笑中有泪。内地目前出现了许多网页研究“周星驰的现象”,这说明他的持久魅力。
这个词语本来不为北方人所知,但是从1990年开始,周星驰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代宗师,拍出了一系列里程碑般的喜剧电影,这些电影全部说粤语对白,尤其是近年流行的俚语,迅速在社会上(尤其在青年中)形成一股风潮,电影界也因为周星驰独特的演绎风格和个人魅力涌出一股潮流,社会上就称此类影片为无厘头影片。
歇斯底里
歇斯底里(Hysteria)又称癔病。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大多发病突然,可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患者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改变,在症状的发生和治疗当中,暗示和自我暗示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渊源及基本原理
歇斯底里早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已有记载。“hysteria”一词,起源于“hystero”,即子宫。当时认为本病与子宫有关,是一种妇女独有的疾病,是由于性的过度刺激或压抑所致。中世纪时,西欧宗教迷信盛行,当时把本病患者看做是魔鬼附体或女妖。C.莱波伊斯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脑而不在子宫。沙可将本病的症状学进一步系统化,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催眠引起或消除,并强调遗传体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让内对歇斯底里的症状作了心理学解释,认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心理综合作用的破裂所致,即“心理分离”,将本病的感觉脱失、瘫痪或遗忘等症状解释为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出去的结果。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发表了《癔病的研究》,用性心理被压抑和潜意识的冲动等概念解释癔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转换性癔症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为超我所不允许的愿望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并不完全成功,于是,那些愿望采取伪装的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而成为症状。症状的性质和发生部位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的满足,或缓和超我和被压抑愿望之间的情感矛盾。甘塞尔描述了甘塞尔综合症、假性疾呆和童样痴呆,并把它们和歇斯底里连在一起。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观点出发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巴甫洛夫把神经系统分为三个系统;皮质下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而歇斯底里患者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故受其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增强,第一信号系统的机能与具体形象的感知有关,皮质下部位与情绪活动有关,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下系统机能增强,表现为患者情感强烈鲜明,又因第一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因此患者形象性思维突出,且具有生动、丰富的幻想。以上机理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的性格特点。歇斯底里患者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而皮质下出现脱抑制,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现象。如果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向皮质以下部位扩散,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以至“不动”,形成歇斯底里性木僵。大脑皮质容易产生诱导抑制现象,是歇斯底里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基础。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机能较弱,原来的兴奋灶也较弱,因此旧的兴奋灶容易被新的、当前的刺激所抑制,故当前只有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灶在活动,由此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为何易于接受暗示性。
中国古代医籍中记载的“脏躁”、“奔豚”、“薄厥”,大多为歇斯底里表现。
二、病因
1. 精神因素。诸如自尊心受到损伤,人格受到侮辱,或因家庭不和、婚姻不满、人际纠纷等难以解决的矛盾,所引起的气愤、委屈、恐惧、忧虑或其他种种内心痛苦,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患者可在亲人死亡或其他不幸意外遭遇引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下直接发病。然而有18.4%的患者,发病的精神因素并不明显,则可能与患者在某种情境下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关。
2.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性格的强烈性和多变性。患者的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强烈,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情感反应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判断是非的标准往往从感情出发,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2)高度的暗示性。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的影响,患者的暗示性取决于患者的情感倾向。如果患者对这件事或某个人的情感有倾向性,则易受暗示,如果缺乏情感联系,则难於接受暗示。(3)高度的自我显示性。即患者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患者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当众表现,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如夸耀自己聪明、能干、有才能、许多人倾慕她的才貌、人们如何夸奖她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4)丰富的幻想性。患者特别富于幻想,内容生动。在患者情感反应强烈的影响下,易于把现实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给人们造成患者在说谎的印象,甚至患者本人也难以分辨。
3.遗传因素。歇斯底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系。据福州地区报告,歇斯底里具有阳性家族史者为24%,永贝里报告歇斯底里患者的父亲、兄弟及儿子的发病率分别为1.7%,2.7%及4.6%,而其母亲、姐妹及女儿则分别为7.3.,6.0%及6.9%,所有男性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他认为,这一发现支持歇斯底里与遗传有关的论点。对于部分患者来说,遗传素质在发病中起的作用,似乎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但歇斯底里是否肯定与遗传有关,尚需积累足够资料才能说明。
4.躯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歇斯底里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以削弱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促使歇斯底里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立即发病,情感反应强烈,具有尽情发泄的特点,一般历时不长,约数十分钟或1--2小时即可逐渐安静下来。(2)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昏睡、木僵或懵懂状态。有的患者答非所问,每答必错,呈“痴呆”表现者,称癔症性假性痴呆;有的患者能针对问题回答,但答案近似却不正确,称甘塞尔综合征;有的患者言语、表情幼稚如儿童,称童样痴呆。(3)精神状态,类似重性精神病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意识障碍不明显,可有短暂的幻觉或妄想观念,整个病程历时短暂,常在3--5天内安静下来。此外,还有阶段性遗忘、神游、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附体体验等。
2.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痉挛发作、瘫痪、站立不能、步行不能、抽搐、舞蹈样动作或失音等。
3.感觉障碍。可突然失明,呈现弱视、管状视野或单眼复视;也可突然耳聋,出现躯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过敏区;或有咽部梗阻感,称为癔症球。
4.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呃逆、腹痛、尿频、尿急、假孕等症状。
四、诊断参考依据与治疗
可以概括为:(1)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2)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3)症状多样,在情感爆发和其他精神发作时,可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躯体功能障碍时,检查未见与临床症状相应的体症;(4)病前的性格特点,或有类似发作的既往历史可作参考。
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适当配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医生和患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并对疾病的治愈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对有躯体症状的患者,除选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外,配合语言暗示。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极度兴奋者,可肌肉注射,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用抗焦虑药物。此外针炙、中药、直流电或感应电治疗,均可配合应用。
五、病程与预后
本病多系急性发作,病程可因临床征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病情是否再发,除与个体素质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决定于病后是否获得及时的正确处理。不当的处理或不良暗示的影响,尤其是医务人员的不当语言,对病症轻率发表错误意见,常可增加疾病的顽固性,促使病程延长。正确处理,包括及时进行暗示治疗,可以较快地使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后,应向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和对待病因,并自觉进行性格改造,以防止再发。预后一般良好,但若病因未除,处理不及时,治疗不当,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则预后不良。
二百五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1、源于战国故事。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2、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3、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4、源于推牌九。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5、据某中学语文*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6、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7、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学不象。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百
8、山东滕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
9.据说相对于智商而言每个人都有一个愚蠢指数.一般人的愚蠢指数在两百左右,只要我们稍不留神就会升到二百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犯些小错误.而象那些杀人犯的愚蠢指数就高的吓人,甚至在两万,二十万,二百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37
无厘头: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事或是说话方式等让人莫不着头脑,有指行事滑稽等
歇斯底里(西斯底里):指一个人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大发脾气
二百五:指一个人的行事或是说话很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