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3 02: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53
陇头吟 2008年03月14日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以根据它的变化预测战事。都城长安的游侠少年一到边疆,便登上边防城楼,夜观太白星象。如此急切的心情,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豪情壮志。那么,今夜星象如何呢?诗人没有回答,笔锋一转,从踌躇满志的少年转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陇山的月亮高高地照在陇关上,明亮而又遥远,边防士卒们在这样的夜里吹着笛子。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此情此景下的笛声,呜咽的是哀怨,是愁绪,是思念。十五从军的惜别,老大难回的哀痛,更有那铁马裹尸的刻骨离恨,都在冷月清辉下的笛声中一一重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同时代的王之涣的边塞诗里也有笛声。笛,大概是最能寄托征人情怀之物吧。 在长安少年的幻想里,边疆是意气勃发、恣意驰骋的舞台,而现实中,戍边战士只能在哀回的笛声中默默吞咽自己的孤独痛楚:两者的差距何等悬殊。在这样的对比中,主人公——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出场了。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驻守关西的老将在这样的夜里再也压抑不住满腹的忧愁,他停下马,听着笛声,双泪纵横。人们常言『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英武一世的老将军。一片笛声为何如此打动老将军的心?他究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万户侯』,拥有一万户属民的诸侯,这里泛指爵位。经历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立下累累战功,手下的百官副将都已封侯封爵,而老将军自己呢?他还在边塞,在冷清的月夜里驰马奔向没有尽头的远方。他闻笛驻马,泪流满面,这当中包含了多少委屈,多少辛酸。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诗人没有明言,只引用了苏武的典故: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苏武(?-前60),西汉武帝时派到匈奴的使节。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他握著使节棒在贝加尔湖边放羊,风餐露宿,并时常受到匈奴人的威胁,却依然对汉室忠心耿耿,最后发须尽白,才回到了汉廷。 出使匈奴的苏武坚贞不屈,在海西头呆到使节棒上的旄毛都落光了才回来,也只被封了个『典属国』这样的小小官职。『典属国』,汉代官名,其职事是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 诗人提起苏武,似乎是在安慰关西老将,历经苦难的苏武尚且如此,你又何必过于悲伤呢?实际上,诗人将关西老将与苏武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历来如此。如此一来,深化了主题,也使诗歌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菩萨蛮李白 平林①漠漠②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③。 瞑色④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梯⑤空伫立⑥,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⑦? 长亭连短亭⑧。 译文--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两首唐诗解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