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关于我国地震发生点原因减灾措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3 08:3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03 12:57
1、在我国中西部山区,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东部送来的水汽到达西部中高山区后,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在海拔3000米左右形成了降水集中的高度带,华西雨屏的多雨地貌单元便是因此形成。这也造就了极低海拔的海螺沟冰川和川西滑雪基地的形成。特别由于山区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比白天低很多,水汽更容易在夜间凝聚成雨滴形成降水,所以夜间降水多,“巴山夜雨”也就产生了。在山地灾害最多的西南山区,夜雨率达到70%以上,且暴雨多,再加上该地区地形高差大、构造活动强烈,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便频繁在夜间发生。
2、发生在夜间的山地灾害不仅增加了防灾减灾的难度,也使防灾减灾相关人员的责任重大。陈宁生认为,山区的工作者、生活者和游客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防灾意识:政府部门在设计逃生路线时宜考虑夜间灾害发生视野差的情况;灾害高风险区的群众宜克服夜间减灾的困难,灾害来临时应及时撤离;旅游者应尽量避免夜间在山地灾害的易发区露宿。所以,夜间山地灾害多,减灾难度大,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居民和旅行者自己的责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16:01
⑴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京津唐(四个地震带)
⑵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⑶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⑷减轻灾害的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掌握其规律;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减轻由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强国际合作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16:02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一次地震
不止一个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止一个。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震源:地壳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从震源向上垂直对应地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