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钱钟书的成长历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1 21: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6:16
钱钟书是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1935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津留学。1937年得副博士学位,然后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原意。1938年,清华大学聘为教授。他父亲是国立浙江大学教授,也曾有段时间任清华大学教授。
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扶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
他自小在大家庭长大,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没有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
他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钱钟书成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钱钟书都跟着去。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
他六岁入秦氏小学。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
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钟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钟韩念《尔雅》。但附学不方便,一年后他和钟韩都在家由伯父教。
钱钟书和钱钟韩跟伯父读书,只在下午上课。父亲和叔父都有职业,家务由伯父经营。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和熟人聊天。钱钟书总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钱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小说,家里不藏。钱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
那时,钱钟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而非死读书。
他纳闷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过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斤斤的金箍棒。
父亲不敢得罪伯父,只好伺机把钱钟书抓去教他数学;教不会,发狠要打又怕伯父听见,只好拧肉,不许钱钟书哭。钱钟书身上一块青、一块紫,晚上脱掉衣服,伯父发现了不免心疼气恼。
父亲如此教育,钱钟书对数学后不敏感。他考大学,数学只考了15分。
小时候,钱钟书最开心的是跟伯母回娘家。玩得真是非常开心,可是一回家他就担忧。知道父亲要盘问功课,少不了挨打。父亲不敢当着伯父管教钱钟书,可是抓到机会就着实管教。因为钱钟书不但荒了功课,还养成不少坏习气,比如晚起晚睡,贪吃贪玩等。
14岁钱,钱钟书和钟韩同去苏州上学。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钱钟书寒假回家,没有严父管束,更是快活。父亲辗转回到家,假期已过了一半。
父亲回家第一事是命钱钟书和钟韩各做一篇文章;钟翰的一篇颇受夸赞,钱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钱钟书当时非常窘迫: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他一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的哭。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钱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
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之前,已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
钱钟书写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钱钟书说,那都是他父亲训练出来的,他额角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
20岁,钱钟书考上清华大学。秋季就到北京上学,他父亲收藏的“家书”是那时候开始的。父亲过世后,钱钟书才知道父亲把他的每一封信都贴在本子上珍藏。信写得非常有趣,对老师、同学都有生动的描写。可惜钱钟书所有的家书,都有“回禄君”收集去了。
钱钟书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第一,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钱钟书在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斩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爱的读物。重的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它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的把新条目增补旧书上。他看书常做些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