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4 15: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37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 犯罪预备的概念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特征主要是: (一)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 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大多数故意犯罪,都有一个预备过程。有些犯罪必须经过犯罪预备才能进入实行阶段,例如伪造货币,事先必须准备纸张、油墨、颜料和印刷工具等,否则就无法着手伪造货币;有些犯罪则是经过预备以后,实现犯罪意图的可能性就更大,例如重大 盗窃 案件,准备愈充分愈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的。总之,无论犯罪预备对进一步实行犯罪的作用大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完成犯罪。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犯罪预备的主观恶性,这就是预备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掌握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对于认定犯罪预备具有重要的意义。某些犯罪预备行为,例如为了犯罪而精心设计、制作犯罪专用的工具,其犯罪预备的意图暴露得比较明显。但也有一些犯罪预备行为,只从准备的工具上难以断定是否属于犯罪的预备,例如,某人买来一把菜刀,究竟是为了切菜,还是为了杀人或者 抢劫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根据其他事实 证据 证明他买刀确是为了杀人或抢劫等犯罪的目的,才能认定是犯罪预备。因此不能忽视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在犯罪预备中的作用。 (二)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 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就是具有为进一步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犯罪预备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准备犯罪工具是其中常见的一种。除此以外,实践中还有以下几种犯罪预备行为: (1)准备犯罪手段,例如练习扒窃技术。 (2)为实行犯罪进行事先调查,例如窥测犯罪地点、了解被害人行踪。 (3)事先清除实行犯罪的障碍,例如事先将被害人家的*死。 (4)勾引他人参加犯罪。 以上列举的各种犯罪预备行为,其实质就是为着手实行犯罪而制造条件。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犯罪预备的社会危害性,这就是预备犯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犯罪预备行为是着手实行犯罪以前的行为,因此,它不是我国 刑法 分则所规定的具体 犯罪构成 客观方面的实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犯罪预备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是一个空白。由于刑法总则第22条明确规定了犯罪预备行为,从而使犯罪预备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得到补充。当然,我们在认定犯罪预备行为时,必须结合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有关条文,否则就无法确定其是哪一种犯罪的预备。 如果罪犯是精心设计过自己的犯罪活动的话也必然会有开始准备的阶段,尤其是他们在主观上有了犯罪的念头时就已经开始进入到犯罪预备的状态,而这个阶段被国家发现并及时阻止了其下一步的行为以免出现侵害,尽管如此也是需要接受法律的 刑罚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