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5 04: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1:44
三国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战略规划,按时间提出时间顺序,它们分别是塌上策,隆中对,天下二分计。虽然这三个战略都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仍然都获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它们之间的优劣也众说纷纭。那么它们究竟孰优孰劣呢?
首先鲁肃的塌上策的提出时;北方曹操还没有打败袁绍,汉室的正统性仍然深入人心。
所以孙权问他:
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当时孙权的思路仍然是学习齐桓公尊王攘夷,想要尊奉汉室,讨伐诸侯。
但是鲁肃却告诉他:“汉室不可复兴!"因为鲁肃知道这个方略已经被曹操先行一步了,献帝在曹操手里,再打这个旗号终究会受制于人。
接着他又加了一句,曹操不可卒除,要知道当时袁绍还是老大,他就把未来的主要对手看准了,认为曹操必将统一北方。
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方略: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认为要先占领长江以南,然后再考虑北方。在刘备的崛起后,当然他也及时补充了联刘抗曹方针。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与鲁肃的塌上策有很多相似之处。
鲁肃认为曹操势大,诸葛亮也说: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鲁肃要联刘抗曹,诸葛亮也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而这两点相同,也成为孙刘联盟的基础。
但是他们都认为荆州是战略重地,诸葛亮说: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也是吴蜀两国的主要矛盾所在。而诸葛亮隆中对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此,他想结好东吴,却又想掌握东吴的战略命脉,东吴岂肯同意?
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点:第一:鲁肃不想兴复汉室,但诸葛亮却致力于兴复汉室。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可能是因为刘备姓刘,兴复汉室这杆大旗,可以和曹操争夺一下的原因。但终究是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更能凝聚人心一点。战略立意上孔明要更高一筹。
第二:鲁肃原本想先统一南方后再考虑北方,本就对统一天下的想法少。刘备崛起后更是只想联合刘备自保。对比诸葛亮的先图中原,再取天下的战略构想就显得太过被动与消极。战略格局上更是高鲁肃一筹不止!
第三:鲁肃的塌上策对汉中,益州等地根本没有涉及,显得太粗疏。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虽然有一些缺失,但无论从战略立意是否高屋建瓴,还是战略格局是否宏大,战略构想是否精细来说,诸葛亮都是要比鲁肃厉害的。
再次分析周瑜的天下二分策略。
而有一个人也看到了鲁肃战略的一些失误,他下决心弥补这些,他就是周瑜。他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之后,向孙权提出了天下二分之计。他上疏说: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
按理来说鲁肃应该很认同,因为这和他原来的塌上策很相似,只不过战略细节更加完善了而已。但是鲁肃却认为曹操虽然战败,但是势力仍然很强大。如果这个时候与盟友刘备闹矛盾,可能导致曹操杀一个回马*。他还认为益州险塞不是短时间就能攻下的,拖久了,还是曹操得渔翁三利。所以要扶持和联合刘备,共抗曹操。
而周瑜提出这个方略之后不久就死了,所以吴国选择了鲁肃的战略。但是此后吴蜀没有结好,反而两国间龌龊不断,甚至刀兵相见,苟延残喘多年后,分别被司马氏先后灭亡。
因为吴蜀之间关于荆州的归属基本难以调和,我认为这一点上周瑜要比鲁肃和诸葛亮都厉害。毕竟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已,盟友终究会因为利益背叛。而且战略细节上也不输于诸葛亮,格局上也是奔着统一天下的。后期吴国也悔悟了,想要执行他的战略,但是终究是晚了,因为刘备气侯已成。所以我认为周公瑾的战略要胜于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战略又要胜于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