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3:46
临夏为回族发祥地之一。唐代,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处于要冲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随丝绸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蜂拥而至,“往往散于陕西诸路,久留不归”,贡使、商贾和传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的场、买马场、茶马司,进行茶马丝绢交易,传播*教,留居河州。历史上称之为蕃客和蕃商,也有成为番客和番商,成为临夏回族的先民。史*载,包括河州在内的西北大姓马姓,多自西域来。居住于洮河东西地区的马姓,即是杜甫诗中所指“花门贵种”(意为西域人)。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战西域各国,随军带来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军人、工匠、平民,置于西域亲军、回回亲军以及各地探马赤军管辖。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驻军随处入社”,军士落为民籍,是临夏地区回族形成的一部分。分布临夏各地的喇、苏、丁等姓为世家,其先即为伊朗布哈拉人、元朝大臣搌思丁·纳苏喇丁。元代还有不少被称为“斡脱”的官办穆斯林商队活跃在河州地区,不少传教者亦蜂拥而至,定居河州,繁衍生息。《甘宁青史略》载:“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回族“淮河州为最多,其种类亦强” 回族在形成过程中,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地从东到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产生活。共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村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长久以来,临夏回族的商队足迹遍京、津、沪、川、陕、云贵、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沟通东西南北经济流通的重要力量。在医药、算术、书画、武术、诗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不可缺少的部分。 回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随之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意识、豪放、务实的性格;能适应各种艰苦生活环境,吃苦耐劳,勤于创业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由于长期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形成过程中汉语成份日益增多,逐渐以汉语为回族的基本语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回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亚文化传统,亦吸收汉族文化特点。在长期使用汉语后,吸收汉语文化的比重大为增加,汉语、汉文成为回族人民交际的主要工具。 临夏回族的生婚丧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无不渗透着*教的义律,逐渐变成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饮食 所食用的牛、羊、鸡、鸭、兔等,一定要经*教念经人屠宰。使用的饮食具切忌混杂。回族的传统小吃有锅盔、醪糟、水晶包子、甜麦子、酿皮子,桶子肉、发子面肠等。用水讲究干净,忌讳在食用水渠、水池、水泉旁洗澡、洗衣服、倒脏水。民族共居区的水井、水池打水,提倡使用公用水桶、水罐。在家洗脸洗手使用搪瓶。 服饰 男性喜戴白色、黑色和棕色平顶号帽,以白色最为普通。成年后讲究留胡须。老人和宗教人士喜穿直领对襟“准拜”。妇女多戴盖头,少女、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者戴白色的。现在城市中,有些回族姑娘和青年女职工衣着与社会流行款式趋于一致,上班、上街不戴盖头;有些改戴*白帽和花织锦圆顶帽。 婚姻 回族婚姻主要由当婚男女双方决定,父母尽拣选之责。经男女双方同意后,始能送定茶,送聘金、聘礼。结婚须由两位穆斯林证婚;结婚日多选在拍山拜日和主拜日(即礼拜四或礼拜五),结婚时由阿訇念“尼卡哈”,阿訇念毕,抛撒核桃、红枣。从《婚姻法》贯彻以来,先领结婚证,后念“尼卡哈”。举行婚礼,由阿訇致证婚词,并向男女双方再次询问是否愿意,双方肯定回答方为有效,若一方不同意,则婚姻无效。 生育 孩子出生举行洗礼,3~7天内请阿訇起经名,入学读书时再起学名。 丧葬 回族实行土葬,葬礼比较简朴。病危之际,要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讨白”,即忏悔词,向安拉悔罪。咽气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合嘴、顺手足,置尸于木板,进行洗礼。 习俗 *喜清净。作礼拜时要“小净”(洗脸面、口鼻和手、脚等)或“大净”(洗涤全身)。信教穆民每天要作5次礼拜,勤于洗浴,久而久之,演化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喝茶也是*日常的习俗,沏茶比较讲究,除在盖碗内放茶叶外,有时还放有红枣、桂圆、冰糖、核桃仁、葡萄干等,边添沸水边喝茶、称为喝“牡丹花”的三泡台。穆民见面互道“赛俩目”(问安的意思),握手问候,写信时,称呼上加“代赛俩目问候”句式。老年人吃饭毕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面做“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尊崇长者,让长辈上座,吃饭要先端给长辈,行路要让长辈先走。禁止背后诽谤别人,反对骄傲、怠惰、欺骗和恶语伤人,讲究礼节,热情待客。每逢节日,打扫院落,清除垃圾,炸油香、果果馓子等款待客人,分送亲友;亲友之间互相拜节祝贺。*作礼拜多在清真寺礼拜堂,在没有清真寺的地方往往在地上铺一个苫单就地礼拜。 一 . 民间工艺 1、民族地毯 临夏手工地毯历史悠久,做工精致,享誉海内外,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久负盛名。主要品种有礼拜毯、民族挂毯、仿古地毯、美术挂毯、客厅用毯、藏毯等。产品采用国内优质土种羊毛经过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制作,经化学洗刷后呈丝光棉缎,剪后壮似浮雕,经工艺处理,外观古色古香,典雅别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2、雕刻葫芦 “雕葫芦”约有上百年历史,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采用针雕技法,一粗一细两根钢针,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雕葫芦艺术日趋完美、光彩夺目。其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家种葫芦,讲究大小均匀;主要采用晒泡、上光等特殊工艺在其表面细心绘制人物、、民族风情、山水图案、配以名人诗文而成。雕葫芦大体有三种,一是小圆雕葫芦,不仅可观赏,还可当作健身球;二是单吊葫芦,讲究要圆润无疤结,以便聚音;三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芦,浑身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疙瘩,这是种子变异造成的,极为罕见,稍加雕琢修饰,用手越摸越亮,颇有一种天然的拙趣。现今,雕葫芦带着河州人的聪明和才智,远渡大洋彼岸,更是深受港澳台同胞的欢迎。 3、回族砖雕 是河州民间艺术中一朵娇艳多姿的奇葩。大约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是用粘土泥巴或青砖为原料,焙烧或刻制而成的一种建筑艺术材料,经无数能工巧匠继承创新,作品多姿多彩,构图严谨,雕镂精细,浑然天成,富于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砖雕有其独特的刀法,一副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宛若一刀刻成,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它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构思新颖 、富有诗意和浓厚生活气息,取材广泛,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富有风土气息,质朴感人。细腻多姿的雕刻,善于摄取生活的瞬间,以非凡构思达到形态生动多变。遍览河州砖雕,不论何种图案,很少有人物活动的场面,这是临夏回族砖雕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用吉祥主题、吉祥纹样,不用人物作品。今天,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随着一支支古典建筑工程队活跃在大江南北,这枝璀璨的艺术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4、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人民的传统工艺品,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宝,它作为民族工艺品,具有工艺精美、刀刃锋利、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是藏、蒙、回、保安、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保安腰刀”的制作,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早期生产的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波日季及牛角把子的黑膛刀。如今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工艺流程有设计、打坯成型、刻花刺字等。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 5、麦杆贴画 麦杆工艺画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经数道工艺加工绘制而成的装饰画。该画在继承传统国画的基础上,采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西洋画的明暗透视,并将现代摄影、雕刻、刺绣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具有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光泽明亮、立体感强等特点。尤其在室内,根据视角的不同可以变幻出几种不同的颜色,既是现代家庭的装饰品,又是艺术品,是观赏和收藏的佳品。 6、黄河奇石 黄河支流洮河及大夏河流域以其独有的地质结构,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海绵石、珊瑚化石等完美的石型,奇妙的构图,艳丽的色彩,多变的花纹,强烈的对比,坚润的石质,*真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人物、花鸟、动物。“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称之为“黄河瑰宝”,令收藏家们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7、角制工艺品 该产品是选用青藏高原特有牦牛角、番羊角,运用祖国传统手工工艺,经脱脂后,精心制作成具有欣赏价值的各种牛羊颅挂饰、摆设工艺品,牛羊角保健梳子三大系列造型美观别致,保持了高原野性美的自然风格,是现代家庭不可缺少的高档装饰品。其造型各异,精巧美观,被誉为“陇原一绝”。 8、河州刺绣 在优质缎、绸、棉等布料上配以独特设计的图案,用多种丝线刺绣而成,色彩艳丽,是馈赠亲友和旅游纪念佳品。 二. 临夏花儿 临夏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花儿”最早是起源于甘、宁、青一带少数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语。“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甘肃,不论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妇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脚户哥,都会信口漫上几首心上的花儿。 和洮泯花儿的歌手们一样,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发地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歌手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如甘肃省莲花山等地花儿盛会比较有名,不仅本地的歌手参加,临近省县的花儿唱家也打擂献歌。 临夏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行段分为四句、六句两种。演唱也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地区的家喻户晓的。 洮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 它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主要在汉族群众中漫唱。广泛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武都、宕昌、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卓尼、舟曲县等地。 根据音调、唱词、演唱风格,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其中“南路花儿”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北路花儿”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为中心。 洮泯花儿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 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 洮泯花儿按照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 (一)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以松鸣岩花儿为代表。河州花儿又名“少年”,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结构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言情,前两段字组相等。长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词语言、格律、声韵、音节要求严格。韵脚是河州花儿的灵魂,逻辑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儿的“长令”拖腔长、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辽阔之特点;“短令”拖腔短,节奏明快,刚健激越。“憨敦敦”、“金点花开”、“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衬句,旋律进行变化多样。河州花儿流传着上百个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绍明、韩应贤、马永华等去北京参加过民族演唱。 (二)莲花山花儿 莲花山花儿以康乐县与甘南州相交的莲花山而命名,属洮岷花儿北路派,流行于临夏州的康乐、和政、广河县,甘南州的临潭、卓尼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为每首三句,头一句起兴,二、三句叙事。每句七字。演唱内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儿”。如《三国》、《西游记》、《杨家将》、《十二月牡丹》、《九九节》,还有如叙述莲花山风光景物类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词,全靠歌手世代口头相传。“散花”就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这一类无固定歌词,全靠歌手当场编唱。莲花山花儿只有一个曲令,即莲花山令。演唱时由于歌手的创造,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莲花山花儿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编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听起来自然、和谐,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兰等曾去北京参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莲花山花儿有“莲花山令一”、“莲花山令二”。 (三)、花儿会 花儿会是歌手们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儿流传和发展的摇篮。临夏流传至今规模较大的花儿会场有20多处。其中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久负盛名。此外,积石山县盖新坪、永靖县炳灵寺、临夏县大庙山、和政县寺沟峡等处的花儿会,亦具有一定规模。 1、松鸣岩花儿会 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有称须弥岩,是河州花儿演唱的传统会场。相传很早以前,有位猎人进行打猎,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戏水唱歌。猎人被美妙的歌声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树林中学唱起来,唱着唱着,不知不觉竟唱出了声。姑娘发现有人偷听,急忙转身向山上跑去,猎人也紧紧跟上,转来转去再也没有看见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声在山间回荡。后来,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会,聚居在松鸣岩下,纪念传说中留给人间优美歌声的仙女。游山唱花儿或祈祷禳灾,求神许愿,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自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每年一度的唱山会,“花儿会”也由此而兴起,每逢会期,康乐、临夏、广河、和政、东乡、临洮、卓尼等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汇聚松鸣岩,帐篷遍布,各类摊贩连绵山间。 松鸣岩花儿会以演唱河州花儿为主,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内容有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兴创造等。其独特之处是:有些歌手演唱有乐器。器乐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唢呐、板胡、二胡等,为花儿演唱增添色彩。 2、莲花山花儿会 相传,远古年间,冶木峡深邃莫测,有条黑蟒,神出鬼没,残害生灵。属龙年,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会,昆仑山金花娘娘驾云起程,带上千年*的一朵莲花前去赴宴,途经冶木峡,只见烟雾滚滚,黑气冲天,阻住云路。接着一条黑蟒张牙舞爪,仗剑向她刺来,金花娘娘轻抖莲花,生出万道霞光,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座形似莲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峡畔,将黑蟒压在山下。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庶民感恩戴德,为金花娘娘在莲花山修建庙宇,玉皇阁、紫霄宫、娘娘殿相继竣工,庙宇落成庆贺时,一阵悠扬嘹亮的歌声从天际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两位仙女撑着花伞,轻摇彩扇,足登莲花,口唱花儿,翩翩起舞。人们被这美妙的歌声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来,莲花山顷刻成了花儿的海洋。“六月莲花艳阳天,遥望山势如雪莲;仙女传歌留妙音,花儿绵绵万古传”。就这样,莲花山花儿会便代代沿袭了下来。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来自周围七县的汉、回、藏、东乡等各族歌手和群众云集莲花山,结伴游山,演唱花儿。以演唱“莲花山令”对歌为主,河州花儿歌手也前来助兴。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边游山、边对歌,互相穿插、灵活多样。莲花山花儿会恰似一部优美的乐章,初一、初二,在莲花山麓的足谷川聚会,即为开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对歌,即为*;初五从莲花山30公里外的王家沟门,围着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里高的紫松山,联欢对歌,敬酒告别,即为尾声。其中以拦路最为别致而风趣。莲花山盛产马莲,当地群众用马莲拧成绳子,拦堵朝山歌友,进行答问对唱,直到拦路者满意方可放行。山会期间几乎每个路口设卡对歌,歌声此起彼伏,堪称一绝。 花儿是山间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间,淌向了大川大河…… (四). 河州曲艺 河州曲艺非常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代表作有《马五哥曲》、《红姣女》、《十盏灯》、《放风筝》、《杨柳叶子青》、《米拉尕黑》、《三邻舍》等。 一、平弦 平弦是一般由一人用临夏方言演唱,间或亦有帮腔的民间曲艺形式。平弦唱词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组成,内容多以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平弦曲调一般是牌子曲结构,曲调按前岔一述腔一杂调一述腔一后岔连缀。平弦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竹笛、碰铃、四页瓦等。 河州平弦演唱约百余年,现已发现平弦文学本20余部,曲调50余首。如《西游记》、《白猿盗桃》、《林冲夜奔》等。 二、宴席曲 宴席曲亦称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嫁宴席上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调。州内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亦流传宴席曲。演唱宴席曲多伴以简单舞蹈动作,演唱一般为二人,均为男性。宴席曲的歌词,多为恭喜和美好的祝贺。 宴席曲格律,一般为长短句、单字尾、押韵,以叙事为主。音乐多为商徵性和角羽性五声音阶。曲式多为复拍子,亦有单拍子、混合拍子。演唱多用真声,旋律流畅舒展,可一词多曲或一曲多词,无乐器伴奏。 宴席曲现有曲调90余种,代表作有《十里亭》、《纺四娘》、《尕老汉》等。著名宴席曲歌手拜金忠(艺名“大老拜”)等人演唱的宴席曲均编入《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 三、酒曲 酒曲是一种民间小调,多在猜拳行令、酒酣兴浓时演唱。演唱伴有简单舞蹈动作,边唱边喝,劝酒耍笑,得以助兴。酒曲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有绕口令式的,问答式的,相谢式的等,词曲并茂、情趣盎然。州内流行的酒曲曲调有10余种,著名的有《尕老汉》、《飞凤凰》、《数麻雀》、《担杯》等。 四、河州贤孝 河州贤孝是用“临夏方言”自弹自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其内容多以古典全本小说或其精彩章节,或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主,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词句弹唱。多在农闲时节表演,或在城镇街头、茶馆或在农户家庭院落。其曲调吸收“河州花儿”和其它民歌形式,种类繁多,流畅动听,形象生动,表现人物栩栩如生。伴奏乐器多为三弦或二胡。河州贤孝的传统曲目有《孟浩然踏雪寻梅》、《邓飞熊醉打黄花堡》、《花亭相会》、《王祥卧冰》、《粉庄楼》等。新编曲目有《韩起功抓兵》、《长工恨》等。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 著名的矿藏宝库━━祁连山和西秦岭山脉的交汇部位,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发现矿物计七大类35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40%。 主要有: 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 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钼、锑; 贵金属:金、银、铂; 冶金辅助原料:耐火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硅石、萤石; 燃料矿产:煤、泥炭; 化工原料:磷、盐、钾长石、方解 临夏回族自治州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图为刘家峡水库坝区。 石、蛇纹岩、重晶石; 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石膏、水泥原料、砖瓦粘土、饰面大理石; 花岗岩铸石原料:(玄武岩、辉绿石)、沸石、硅灰石。 全州境内河流纵横,有黄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广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条。黄河自西入境横贯北部,流长10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027立方米/秒;洮河流经州界东部边沿9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62立方米/秒;大夏河自西南流经临夏盆地58公里,平均最大流量34.3立方米/秒,还有其它河流和季节性山溪,年过境经流量332.5亿立方米。全州水利理论蕴藏量为32.81万千瓦,现有28.81万千瓦的水利资源尚待开发利用。 临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独特, 古迹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半山文化”、“齐家文化” 因最早在临夏发现而命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的国宝“彩陶王”也出土于临夏,故河州又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是沿古丝绸之路寻胜访古的旅游热点之一。碧波万顷,灿若明珠的刘家峡水库是西北内陆最大的水库, 素有“高峡平湖”之称。黄河三峡的奇异风光正的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积石雄关,传述着大禹“导河自积石” 的典故。以“花儿会”和秀丽景色闻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松鸣岩和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成为全国独具一格的旅游景点。穆期林群众相对聚居,*文化特色较为浓郁, 各式清真寺溶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特色于一体, 庄严肃穆,秀丽壮观。色香味俱佳的各类传统小吃,特别是清真风味小吃,享誉西北。河州“花儿”浪漫雄浑,是民族民间文艺珍奇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