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历法改革:太初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16 19: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0 12:19
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历》,但《颛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元封七年(公元前104),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制历经过。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马迁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等上书,"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汉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儿宽和博士们的意见后,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汉武帝对这次制历极为重视,征召全国著名天文学家参与。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同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此历为《太初历》。《史记》和《汉书》均记载:在编制新历的过程中,唐都负责测量周天各部的星宿度数;而巴郡的落下闳运算制历。
《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它的朔望月和回归年的数据虽然不比四分历(如《颛顼历》)精确,但有以下重大进步:
一、《太初历》经过精密测定的历元为太初元年冬至朔旦甲子日夜半,它纠正了《颛顼历》的累积误差。
二、《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更加科学地反映农业季节,因此后世改历,一直沿用至今。
三、《太初历》十九年置七闰,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以没有中气(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偶数者,即冬至、大寒、惊蛰、春分、清明、小满、夏至、大署、处署、秋分、霜降和小雪)之月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历书与农时季节更为适应。这是中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之后在农历(夏历)中一直沿用。
四、《太初历》推出了一百三十五个月有二十三次交食周期的规律。
太初历原著已失传。西汉末年,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把董仲舒天道循环的“三统说”塞进太初历,稍事补充,改名三统历。刘歆系统地叙述了太初历的内容,又补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学知识,并仔细分析考证了上古以来的天文文献和天文记录,写成了《三统历谱》。《三统历谱》为《汉书•律历志》历法部分的蓝本,一直流传至今。三统历与太初历异名而同实,太初历以改元而得名,而三统历是以法数而得名。三统历于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开始实施,至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太初历及三统历,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八年。
太初历启用于公元前104年,比古罗马儒略历早58年。无论是天文精度,还是辅助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都领先于西方。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历法大改革。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巨大贡献。
作为太初历的主要编制者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落下闳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