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江城子> PPT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4 22:01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意思是说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达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到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老夫】是作者的自称,【为报】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太守】是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之后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人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等;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9:09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
词牌概述
《江城子》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韩淲的《江城子》中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回棹稳,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金奁集》入“双调”。三十五字,五平韵。结尾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的。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 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词牌格律
【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韵表示韵脚位置)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以下格律标注释义为: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可平可仄。韵表示韵脚。 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 ◎⊙○◎◎⊙○。(韵) 髻鬟狼藉黛眉长。(韵) ●○○,韵◎⊙○。(韵) 出兰房,韵别檀郎。(韵) ◎⊙⊙◎,⊙●●○○。(韵) 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韵) ◎●◎○⊙●●。⊙◎●。●○○。(韵) 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韵) 此词起句,韦词别首“恩重娇多情易伤”,恩字、多字、情字俱平声,重字、易字俱仄声。第三句,和凝词“连理枝”,连字平声,理字仄声。第四句,张泌词“飞絮落花”,飞字、花字平声,絮字、落字仄声。第五句,和词“含恨含娇独自语”,两含字平声,独字仄声。第六句,和词“待梅绽”,待字仄声,梅字平声。 又一体 单调三十六字,七句五平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 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句照江城。 **此词第六句较各家多一字,即开宋词衬字之法。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七字,七句五平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极浦烟消水鸟飞, 离筵分手时, 送金卮。 渡口杨花,如雪任风吹。 日暮空江波浪急, 芳草岸, 雨如丝。 **此词第二句五字,较韦词多二字,即开宋词添字之法。 又一体 单调三十六字,八句五平韵 ○○●(句)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裙拖碧, 步飘香, 纤腰束素长。 鬓云光,拂面珑璁,腻玉碎凝妆。 宝柱秦筝弹向晚, 弦促雁, 更思量。 此词起作三字两句,即开宋体减字摊破之法。 又一体 双调七十字,前后段各七句五平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 数峰青。 此词两段,俱照韦庄体填。内第四句,平仄乃照张泌“飞絮落花”句体填。细查宋词,其可平可仄,不甚异同。惟秦观词,前结“虽同处,不同枝”、后结“重相见,是何时”,又方岳词,前段第四句云“几雨几晴,做得这些春”、后段第四句云“吹得酒痕,如洗一番新”,平仄略为小异。余只七言句,第一字、第三字,九言句第一字、第五字,大概不拘也。 按,黄庭坚有仄韵《江城子》词,其字句与苏词同,惟韵脚改为仄声耳。因词俚不录。
名篇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狂”字是核心,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他写这首词时节三十八岁,却自称"老夫",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为报”句写出太守与人民的亲切关系和颇为自负的豪情。 下阕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从熙宁三年到七年,辽和西夏数次南侵,北宋*割地赔银,丧权辱国,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故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生动形象。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