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13: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8:46
>>> 2021天津各区教师招聘公告汇总
>>> 2021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公告及公示汇总(持续更新)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荀况属于客观题常考考点,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况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理论的总结者,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的社会*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提的“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荀况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势,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进行了继承和改造,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由于荀况的传经,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的教科书,为其文化、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变善。荀子关于“性恶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性伪之分”:
荀况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的根本错误在于后天的“伪”与人先天的“性”混同起来,不懂得性伪之分。人性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伪”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认为人之所以“恶”,就是因为人生来好利,为争夺利益就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
(二)“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又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三)“化性起伪”(即教育的作用) :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人的努力的共同结果。荀子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人的贵贱、智愚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第二,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第三,学习与教育是人素质高低和命运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个人也要努力去积累知识。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才成为可能。其观点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考试要点:客观题考查,主要考查性恶论代表人物、化性起伪的作用
三、教育目标:培养“大儒”
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俗儒这类人徒有儒者外表,对古经能背诵却全然不知其用,趋炎附势,人格低下;雅儒虽显得笨拙,但能承认无知,显得坦荡;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是知类通达、博古通今的人,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四、教学内容:儒经其中以《礼》为重点,礼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礼”是一切教育理论的核心。
五、教学方法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这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又必然依赖初级阶段的思想。
1、“闻见”: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这就是知——思维学习阶段的意义。他还具体提出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不偏执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的关系。第二,“虚壹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国等。
考试要点:名言反选,教学原则
六、教师
1、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从维护思想统一性出发而强调尊师。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施教实现的。荀子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的,教育有治理国家的作用。
2、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无条件服从老师,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总结:荀子的考点主要是性恶论,以及教学方法为主,所以在这里教大家一个口诀:荀子性恶闻之行。
3、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要有尊严和威信,使人敬服;
第二.要有崇高的信仰和丰富的经验;
第三,要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
第四,精通细微道理,能加以阐发。
1.把教学方法概括为“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答案】A。解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学思结合。孟子是内*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墨子强调主动施教。故答案选择A。
2.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__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2.【答案】性恶论。解析: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变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的作用。故填“性恶论”。
3.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提,并把能否做到尊师重傅提到关系国家兴衰加以论述。是( )。
A.柏拉图 B.荀子 C老子. D.墨子
3.【答案】B。解析: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从维护思想统一性出发而强调尊师。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施教实现的。荀子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的,教育有治理国家的作用。故答案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