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5:57
从春秋起,铁器的使用日渐普及,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进一步开发土地,扩大耕田面积,已经成为可能。同时,因为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人们也需要增加耕地。黄河下游的近河地带,土壤疏松肥沃,很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纷纷来此建立家园,垦辟农田。与安家立业同时,人们也在这里的黄河两岸,因地制宜,由西向东,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逐步修建黄河大堤。
黄河下游的近河地带,土壤疏松肥沃,很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纷纷来此建立家园,垦辟农田。与安家立业同时,人们也在这里的黄河两岸,因地制宜,由西向东,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逐步修建黄河大堤。
黄河大堤历史沿革清代修堤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强调"五宜二忌",包括审势、取土、坯头处理、硪工密集和验水严谨。潘季驯和靳辅是清代黄河治理的杰出代表,潘季驯提出的"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策略,通过"束水攻沙"等方式,强化堤防建设,稳定河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大堤经历了多次改造和加固,特别是...
黄河大堤的建设历程而其它季节,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北宋五代时期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著名水利工程及作用3。堤防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了防治洪水,在黄河边修建了不少堤防工程,这些工程还兼作御敌防犯或进攻邻国之用。 在堤防修筑的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知识。《韩非子?喻老》说: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指出了动物穿穴造成渗漏和大堤溃决的危害。 《考工记?匠人》和《管子?度地》还记载了堤防设计、施工...
黄河大堤的介绍黄河下游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已初步形成,到了战国时期已具有相当规模。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类,按照各堤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修建。现行黄河大堤河南兰考县东坝头和封丘县鹅湾以上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有500...
我国古代治理黄河的特点一、堤防为主 1、古代治理黄河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筑堤。这是因为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所以需要较高的堤防来挡住洪水。在春季、夏季黄河水涨,古人就要加固堤防,以确保洪水不会决堤破坏周边城镇和农田。2、在不同朝代,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治理办法,如春秋时期的草包筑堤、汉代的开凿新渠、唐代的分流...
有关黄河改道问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
专家:黄土高原流失的黄土为什么不能再利用?从周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可证实防御洪水的黄河大堤的雏形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后诸侯国家兴起,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时一地出发,在大河两侧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规模比较大的和比较长的就成为我国早期的长城了。文字记载十分确切的是在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继...
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区内...
水工建筑物沿革早在公元前2900年的埃及,尼罗河畔矗立着一座高15米、长240米的古老挡水坝。中国早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便开始兴起,经过历代的修缮与加固,形成了全长约1500公里的黄河大堤。公元前256年至251年的都江堰,是运用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引水的典范,至今仍造福于灌溉。而世界上最早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