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20:15
到战国中期,七雄中的齐、魏、赵三国,有一段国界以黄河为界。齐在东南,地势较低,为了防备河水灌齐,在沿离河道不远处,建起了黄河长堤。魏、赵两国虽然地势比齐略高,但由于齐国筑起了长堤,黄河泛滥,洪水势必漫入自己国境,因此,两国继齐之后,也各在自己的境内,在离黄河沿岸不远处,建造了长堤。这样,黄河下游的南北大堤,在春秋战国时陆续建成了。
到战国中期,七雄中的齐、魏、赵三国,有一段国界以黄河为界。齐在东南,地势较低,为了防备河水灌齐,在沿离河道不远处,建起了黄河长堤。魏、赵两国虽然地势比齐略高,但由于齐国筑起了长堤,黄河泛滥,洪水势必漫入自己国境,因此,两国继齐之后,也各在自己的境内,在离黄河沿岸不远处,建造了...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
中国历史上三次抵抗外族入侵战争战国时,七国争雄,决黄河成为战争手段.公元前281年,秦军决黄河水攻魏.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都城连日不下,遂引黄河水灌大梁(今开封),魏王出降,魏国亡.五代时,政权更换频繁,人为的黄河水灾更是空前,公元896年,朱温决河堤,分河道为二,夹滑州城今(滑县)东流,散漫千余里.朱温与主要敌手李克用隔黄河对阵,征战...
黄河自古以来,都是怎么治理的?越详细越好。黄河水患的治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的下游地区已经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提出了“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到了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千人,还给予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要人物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黄袍加身(赵匡胤)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纸上谈兵: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战国 时 赵国 ...
家被泡了,古人是怎么治水的直到战国时期,赵、魏与齐国以河为界,为防水灾,各自离河25里修筑了大堤,黄河才算暂时消停下来。 黄河历史改道图示 当娘的脾气孬,有些儿孙也不争气,因战争需要或别的因素,人为扒口子放水造成黄河改道。最著名的有两次,一是南宋初年,宋将杜充为阻金军南下,决开黄河,让黄河经泗水夺淮河入黄海,这是黄河入海口历...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与黄河有关的信息我国水利部下设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经的各省、市、县设黄河河务局,各县级河务局沿黄河大堤设管理段,进行黄河大堤养护、勘测、建设等工作。编辑本段文学典故成语气吞山河:吞:吞没。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浊浪排空:形容来势凶猛,气势宏伟。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
***黄河、文化起源夏设“百官”,有牧正、庖正等官职,又打破了血缘关系,将全国划为九州,进行管理,颁布法律,建立军队,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发掘证实夏王朝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很高的水平。 夏至桀,荒淫无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残暴的君王。在黄河下游崛起的商族在汤的率领下,推翻了夏的统治,把古代社会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商族是...
与黄河有关的人物故事(字越少越好)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