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经济现在处于什么现状?将如何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4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45
一)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收入仍占绝对比重。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过当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过当年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长15.9%、16.2%、19.5%、13.4%,比全国平均增速8.3%高出7.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2%、56%、57%和81%。
(二)非农收入贡献加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3.5%、54%、33%,比“九五”时期都有较大增长,但和全国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从四市非农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不平衡状态。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7.8%、43%、43.7%、19.4%,与2001年相比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增加了11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下降7.9个百分点。
(三)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薄弱。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农牧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鄂尔多斯市达到60%以上,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二三产业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内蒙古西部非农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输出人力资源获取劳务收入为主,真正经营性非农收入很少,非农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二、影响内蒙古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内蒙古人均耕地8.3亩,是全国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场122亩,位居全国首位。农牧业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一产业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调研所及的四个市第一产业收入都占绝对优势,非农牧收入只占19%到43%。巴彦淖尔市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达81%,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即使工业化较快的鄂尔多斯市目前农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来自第一产业,非农收入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6个百分点。呼市近年由于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一产业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还有较大幅度上升。严重农化的产业结构,说明了内蒙古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另一个问题是农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推进非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就农业抓农业,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思想上认识不够,一些地区农牧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不高。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新兴村农民刘金牛认为现在生活“猪肉不误吃,烧酒不误喝,日子过得顺溜”, “儿子出去不省心、女儿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边。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包头固阳县域内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商品薯全部以鲜薯外运,该县金山镇红崖湾村农民仅鲜薯运费一项就比在当地销售多支出90多万元。同时,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受融资难等问题的困扰,不仅发展壮大困难,有的生存也成了问题。鄂尔多斯东胜区的移民村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有创业计划的农牧民都反映贷不到款,贷款没有渠道;国家设立的创业贷款只给城市下岗职工,而农牧民就地兴办二三产业或进城创业都不能享受该项贷款。此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牧区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等优惠*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仍在收取管理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工作落后,外出打工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务工环境仍有待改善。农牧民务工的组织领导系统、信息系统、维权系统未完全建立,农牧民打工70%靠自发,*组织职能不到位。农牧民工子女上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仍未纳入打工城市统筹范围。呼市赛罕区的双树村村民说,划归市区后,所交养老保险费与原城市居民一样多,但领取养老保险金少200多元,原城市居民是每月650元,他们只能领到418元。赛罕区大台什乌盟籍打工村民子女上学不能享受到教育“两免一补”。为城市盖楼房的乌盟人,打工十几年也买不到当地一套住房,只能租南房居住。在北京等外地城市打工的农牧民再到其他城市或返乡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帐户不能跟着转移,社保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农村牧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滞后。全区职业技术学校很多已并入普通学校,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缺乏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师、实验室、实训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办学成本较高,难以满足教学要求。鄂尔多斯市旗县区前些年教育改革把职业技校都并入普通高中,致使各旗县区没有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使鄂尔多斯技工用工缺口大大增加,其他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四市农村牧区相当一部分中、高考落榜生重新回到农村牧区务农,增加了农牧民的数量,需要社会高度关注,加强就业培训,但目前除鄂尔多斯市外,对这部分新增农牧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还没有做出有效安排。
目前国家对农牧民转移培训的补贴量小、标准低,难以满足对农牧民进行有效培训的需要。由于农牧民自筹能力弱,而大多数旗县区又没有安排转移培训的配套资金,每人300元的补助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开展一些引导性和简单工种培训,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技能性要求高的培训,导致培训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据呼市教育局测算,2006年市教育局直属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住校的农村学生每年每人支付的学费、生活费约3900元,而2006年国家和自治区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最高每生1000元。“阳光工程”只有国家补贴300元,时间是15天到3个月,根本满足不了掌握就业本领的需要。四市都有召不到生源的现象,有的十五天的培训,时间过半、人走一半,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另外培训资源分散,有关农牧民的培训工程分散在科技、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农牧业等多个部门,四市呼吁整合农牧民培训资源。
三、有效增加非农收入的对策建议
继续坚持自治区七届、八届党代会以来形成的战略思路,解决农牧业问题在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解决农牧民问题在减少农牧业人口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充分运用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做出科学决策。彻底摸清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农牧民收入结构、投资意向等家底。从调查情况看,有效增加内蒙古农牧民非农牧收入。
(一)继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把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努力提高二三产业中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牧区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制定综合配套*措施,使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并列入各级*农村牧区工作的考核指标。
二是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带动农牧民收入增长最直接最就近的县域经济作为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布局谋划农村牧区经济。将非农牧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着眼于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增收,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牧民转移培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合理区划农牧业资源,实施禁止开发区内的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巴彦淖尔市和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一产业有旺盛的生命力。巴彦淖尔市2005年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就超过了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水平,达到3400元左右;呼和浩特市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也达到近3000元,功在产业化。要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二)大力改善进城务工农牧民就业环境,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要制定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具体优惠*,使转移后的农村牧区人口降低进城后的生存成本,在生活、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入托等所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综合出台加强部门协调的意见,责成农牧民工办出台*,并牵头监督现行农牧民工工作*执行情况:由自治区劳动保障厅执行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等18个*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自治区*执行的《关于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1405号)等2个*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教育厅执行的《关于教育系统贯彻<*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06]6号)等2个*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科技厅执行的《关于落实<*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科技培训和产业发展工作要求的通知》(国科办农社字[2006]26号)等3个*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司法厅执行的《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发通[2004]159号)等2个*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财政厅执行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03]561号)等5个*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农牧业厅执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科教[2004]4号)等3个*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厅发法规[2006]28号)等2个*文件及配套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执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 [2006]287号)等2个*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工商局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工商个字[2006]75号)等*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执行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生产监督总局令第三号)等4个*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团委执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等等*文件及配套措施。对实施状况进行评估、完善配套衔接、营造农牧民工务工的整体良好氛围。
教育厅和财政厅要研究解决教育“两免一补”覆盖到进城农牧民与在村农牧民同享的*办法及加大教育资源投资力度,让农牧民工子女能上得起学的问题。社保局和财政厅要研究解决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纳入所在城镇的社保范围,同时允许保留和参加户籍所在地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措施。建设厅和*、财政厅要研究解决为农牧民建设适用住房问题。农牧民工办和农牧业厅要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农牧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
(三)加强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牧民。
要抓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变以追求升学为主要目标为追求就业为主要目标。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实用技术,毕业后能尽快就业。
增加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教育补助标准。建议将户籍在农村牧区、参加中高考的初高中落榜生全部送到职业技术学校上学,使其将来具备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其学费由*买单。据自治区扶贫办多次调研结果,培训一名市场认可、能够就业的技术工人,最起码需要1000―1500元的投入。鄂尔多斯在国家补贴300元的基础上,将阳光工程的补贴由市、旗县两级扩大补贴600元,达到每人900元。建议自治区再增加补贴300元,使有条件的地方,转移培训的补贴达到每人1200元。
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民营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将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针对农牧民培训的资源整合使用,产生合力,要建立农牧民工培训的联席会议制度,使农牧民工培训有组织、有机构、有经费、有场所、有保障。
(四)深化农村牧区经营*改革,发展现代农牧业,充分挖掘农牧产业内部增收潜力。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草牧场等农牧业资源有较大的相对优势,即使实现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在国家惠农*的支持下,第一产业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最现实的选择。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牧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努力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充分挖掘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优势和农牧产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五)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加大*扶持和财政支农支牧力度;切实解决农牧民兴办二三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转变县乡*职能改革,为提高农牧民非农牧收入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征用土地对农牧民的补偿*,加大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严防农牧民的负担反弹,使各项惠农*的落实不留死角,增加农牧民*性和财产性收入。
自治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资金对农牧民兴办二三产业,农村牧区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中小企业进行贴息贷款,促其发展壮大,为农牧民增加非农收入拓展渠道。
县乡财政改革后,核心任务就是转变*职能,乡*不再承担税收任务,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上,为提高农牧民非农牧收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45
发展本土矿产资源为主,招商引资,农业发展也不能放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5:46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内蒙古循环经济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从内蒙古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看,也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一)有利条件
――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较大。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看,资源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内蒙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是全国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有效灌溉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循环性产业链初步建立。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初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产业优势突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产品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80多家,产品品种达到243个,2006年,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绿色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环境有利。*《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并将制定一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自治区*、*也制定相应*措施,确定发展循环经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示范园区等,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二)制约因素分析
――水环境压力。目前全区重点监测的66条河流中,约二分之一的河流水质为良好或较轻度污染,二分之一为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湖泊水质多为重度污染。"十五"时期,全区有44.8%的河流水质有所下降;37.5%的湖泊、水库水质有所下降。全区重点监测的河流中,水质达标的监测断面约占1/5,超标断面占4/5。内蒙古河流污染仍主要来自沿岸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大量废弃排放物对环境的压力。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比2000年增长21.8%。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3127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5.6%和44.4%,增长28.4%和14.3%。2005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2000年增长1.19倍,其中工业排放量129.6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9%和11%,增长1.56倍和1.3%;烟尘排放量77.8万吨,增长61%,其中工业排放量60.3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7.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7.5%和22.5%,增长99%和-3.3%;工业粉尘排放量45.6万吨,增长1.59倍。2005年,全区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62.5万吨,排放率0.8%;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0.1%,与2000年相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9.2个百分点,排放率下降2.6个百分点。加之城市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因此,上述排放物对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和负面影响。
――能源资源的压力。目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GDP年均增长虽然达到两位数,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靠"三高"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两低"即低质量、低效益换来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水问题愈加突出。
――人口增长与消费量增加的压力。全区人口2006年2392.35万人,到2010年全区总人口将达到2480万人左右,比2006年将增加80多万人。未来内蒙古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也将再度上升,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制约。内蒙古国有及控股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以上,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技术结构总体较为陈旧,工艺装备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园区尚未形成循环型产业链,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更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如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等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水平较低,同时,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较高,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提高了污染监控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成本。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推动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资源及利用效率状况
1.内蒙古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煤炭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目前,内蒙古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为2317亿吨,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22.8%。其中鄂尔多斯市地区煤炭资源总储量占全区的64.6%。
――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地区。内蒙古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7903亿立方米,占世界1.3%。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
――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以外,内蒙古还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内蒙古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10.1亿千瓦,其它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有机废水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2.内蒙古资源利用状况。目前来看,内蒙古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水平还比较低。以煤炭资源的利用为例,随着内蒙古煤炭工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煤矿资源回采率有所提高,2004年已接近40%,就是每采出1吨煤要实际动用2.5吨煤炭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煤炭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市,每采出1吨煤要付出6吨左右的代价。在内蒙古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99.81%下降到2005年为95.86%。但是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5%以上,天然气、水电、风力发电等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很低。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运输压力大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资源消耗效率
1.单位GDP能耗比较。2005年内蒙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2.48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3倍,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5位。其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1714.1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8%,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6位;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5.6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6倍,居全国各省区市的第3位。
2.单位产品能耗比较。由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电力、冶金、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超速发展,导致内蒙古经济结构日趋重型化,创造1元GDP,重工业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8倍以上,这也是近几年来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从单位产品能耗看,内蒙古与全国相比,目前内蒙古的火电煤耗、水泥综合能耗低于全国2005年的平均水平,而吨钢综合煤耗高于全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率状况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主要是指对废钢、旧轮胎、旧家电、废纸、包装物的回收总量占各自产生量的比率和废旧物资的重复利用率。2005年,内蒙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051.6万吨,增长1.04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0.9%,提高9.5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8.65亿元,增长8.5%。但与全国对比,内蒙古主要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2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属于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的企业仅有1家,年产值只有2268万元,年利润217万元。内蒙古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
(四)废物排放与处置状况
一般来讲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工业废物的产生量越少,表明工业废物的产生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工业废物处置率越低,说明对废物治理的力度加大,工业废物最终排量减少和对环境污染程度有所降低。2005年,内蒙古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362.6万吨,比上年增长56.6%;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5.04吨/万元,比上年减少6.03吨。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6.62%,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而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29.6万吨,烟尘排放量达60.3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5.61,分别比上年增长25.3%、20.7%和27.4%。2005年,内蒙古工业废水处置变动率为9.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处置变动率为25.4%,烟尘处置变动率为20.7%,粉尘处置变动率为27.4%,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8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和26.7个百分点。内蒙古工业废水处置变动率低于全国,这说明最终排放量在减少,对环境污染程度降低。而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处置变动率高于全国这说明最终排放量在增加,对环境污染程度呈现上升趋势。
(五)其他情况
2005年,内蒙古能耗低、废物排放少的除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外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为30.1%,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为34.1%,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这表明内蒙古消耗资源较少、污染环境小的清洁产业发展缓慢,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反映出循环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指在生态环境中能重复产生的自然资源,能够循环使用,不断得到补充,不会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具有天然的自我再生功能,如水力、潮汐、太阳辐射、风力、海洋能、草木燃烧、热能以及从有机物质及其废物中提取的燃料,如酒精、沼气等。内蒙古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有很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总辐射量在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600~3200小时。内蒙古是我国风能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全区风能资源储量为10.1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功率为1.01亿千瓦,占全国的39%,居全国首位。内蒙古还有丰富的农作物秸杆、动物资源等都是颇具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能源。但是目前,内蒙古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程度还比较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截至2005年底,内蒙古水电和风力发电为15.06亿千瓦时,仅占全部能源生产量的0.08%,。
三、加快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内蒙古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和环境难以支撑,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内蒙古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区,减少污染排放,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今后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的重点,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只有认真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从而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一)制定*法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国家及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企业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所担负的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规定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通过源头防控,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是研究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耗水行业节能、节水设计规范。尽快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标准,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向目录。要完善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产品的绿色标识、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认证、环境标志论证制度。
(二)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内蒙古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占了全社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头。遏制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宏观*的紧迫任务。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力度。一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二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大力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落后产能。要积极争取*对内蒙古节能减排工作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三)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以及产业技术进步资金应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鼓励帮助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技术*和技术导向目录,对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活动给予*倾斜;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等方面的信息,推动环境友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依靠国内外特别是内蒙古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及回收处理、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电力、钢铁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四)完善配套*,发挥*引导、激励作用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一是结合投资*改革,调整投资*,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挥好*投资对社会投资、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对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核准或备案,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计划,优先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优先保障能源、水、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
二是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和宣传培训。研究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要优先给予贷款支持;采取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鼓励外商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投资循环经济领域。
三是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研究并逐步形成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电等价格*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五)积极试点,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机制,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企业试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研究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措施。经过试点,企业资源生产率显著提高,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和废物产生量、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是工业园区试点。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优化资源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园区的档次和竞争力。
三是城市、社区试点。城市和社区循环经济试点以资源型城市为重点开展试点,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形成以资源为链条的系列主导产业基地,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要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再制造领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提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建立和落实有关*法规体系。建立完善价格机制,鼓励采取特许权出让等形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作。
(六)*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准确掌握相关*法规,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各级党政机关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公务活动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推动*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推广无纸办公、压缩会议、降低油耗、节约用电、惜水省材。抓好*建筑物的节水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单位内部绿地用水和景观用水尽可能不使用自来水。
(七)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各种媒体手段,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印发宣传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和先进典型,促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单位、学校、社区和家庭,逐步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情教育,力争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