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1 04: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4 21:58
1.蛀齿。牙齿发生腐蚀性病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 中大夫病龋齿。” 张守节 正义:“《释名》云:龋,朽也。虫啮之缺朽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蜀羊泉》:“疗龋齿,女子阴中内伤,皮间实积。”
2.牙齿外露。《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元膺 为人猳喙龋齿,多材艺。”借指石榴裂露其子。 清 吴伟业 《石榴》诗:“ 江 南逢巧笑,龋齿向人开。”自注:“ 江 南石榴多裂。”
但我个人认为,龋齿也可能指小孩子。龋齿小儿常见。"龋齿笑"为小孩子笑!
没有吧!你想想啊,女子龋齿,还笑,多丑啊!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上shǎng
指上声。古音分四声,即平上去入。今音也分四声,即阴阳上去。
上 shàng
形容词义:
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3.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5.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6.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动词义:
1.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游黄山记》
2.上报;呈报。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3.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5.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6.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
7.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8.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9.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上台。
10.当值。如上直、上宿、上番。
11.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2.安装;装上。
以*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3.陷入;遭受。
14.合符。
15.教授;学习。如上书、上馆。
16.燃点。如上火、上纸、上灶、上香。
17.拧紧。如上弦、上绳。
18.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19.记住。如上心。
20.涂;搽;敷。如上药、上色。
凿齿,也称“折齿”、“打牙”。产生于古代原始部落民族中的习俗。其特点是:青春期男女,以敲折、拔除上颌两侧对称牙齿为美观。中国越、僚、濮等古民族以及今仡佬、高山族均有此俗。亚、非、拉美、大洋洲等地也风行。
凿齿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之一,居住在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帝尧命令后羿前往讨伐。见后羿带着弓箭找上门来,凿齿慌忙一面拿起盾牌遮挡自己,一面伸出牙齿迎战。后羿挥动宝剑砍去,盾牌顿时折成两半。凿齿吓得转身逃跑,后羿则拉弓上弦,一箭正中凿齿心窝。
产生背景
在中国,此俗的产生可溯源到6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区,后流行到中国东南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在越、僚、乌浒等古族中也长期流行。直至20世纪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在世界其他地区,凿齿风还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东部和东南部等地的许多居民中。
民俗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某些民族的习俗。
有敲折、拔除、锯平、毁损等方式,多在青春期对称地拔、毁中间或两侧上牙门齿或犬齿。有些学者认为凿齿与获得成丁及成婚资格有关;也有的认为,是为了区别族别和身份或为了美容、装饰、服饰及避邪。
史料记载
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夷洲女已嫁,皆缺去前上齿。”夷洲,指台湾岛。清郁永河《裨海纪游》:“女择所爱者,乃与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许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凿上腭门牙二齿授,女亦二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完婚,终身归以处。”
凿齿民是海外一特殊人种。《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有)凿齿民。”高诱注:“凿齿民,吐一齿出口下,长三尺也。”
清黄叔敬《台湾使槎录.番俗六考》:“成婚,男女俱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以矢终身不易。”
《新唐书·南平僚传》说是患了虐疾病后,嘴巴紧咬、凿齿拔牙有孔,以便灌进药水。
《贵州名胜志》说,父母死后,拔牙凿齿投入父母棺中,“以示永诀”。上述种种说法,都是以误传误,没有真实意义。我们认为,断发文身和拔牙、凿齿虽然形式不同,但作用却一样—都是表示成年的标志。
《黔书》说凿齿是为了不“妨害夫家”,即女子要先凿齿,后出嫁,否则必害夫家。
《管子》说,越国青年热爱祖国,当敌人入侵时,纷纷凿齿表示*,参军打仗。因此,断发文身和拔牙、凿齿都是表示成年的标志,而不是避蛟龙之害或装饰美观及便于灌进药水等。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凿齿”。其中《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经·大荒南经》又有记载“ 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