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何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5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2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出处: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
如此,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感觉到安然自得。位居上位,不欺凌下级。位居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
扩展资料:
《中庸》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礼。《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君子高尚,在其位某其政,安于自己的位置,不攀比,但也不降低自身品味。有多大的本钱就过什么阶层的品味生活,正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眼高手低,处于低下的位置也不怨天尤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摆正自己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
品德高尚的人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而无德奸诈的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地免除不幸,或平步青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2
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直译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一、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
二、《中庸》的来源
《中庸》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礼。《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君子高尚,在其位某其政,安于自己的位置,不攀比,但也不降低自身品味。有多大的本钱就过什么阶层的品味生活,正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眼高手低,处于低下的位置也不怨天尤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摆正自己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
品德高尚的人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而无德奸诈的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3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这里这个“易”字就是平易近人的易,平常。就如此解释就够 了。不过过去几千年来,有许多人强调,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两个拉在一起,“居易以俟命”,一定要懂得易经八卦,然后还要会懂得算命。
“易”,我过去也听到一个老先生,学问非常好,他说他会算命,然后一谈起来,说人一定要会懂得算命,连孔子都讲“居易以俟命”嘛!再引用《论语》最后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所以要懂得算命。碰到如此的解释,只好笑一笑,不能讲“易”,这一句话答复有过错;也不能说不对,那他就气得不得了,已经*十岁的人了,你不能说他生气。但是他的解释也不是创作,很多书上都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上的“易”拉在一起,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至于说该不该懂《易经》,是另外(一回事)。譬如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许你们将来也碰上,我把许多经验告诉你们。说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要懂得“三礼”,《礼记》就包括了三礼。《礼记》它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这样三部。《礼记》等于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纲,总纲里头的总纲,儒释道、诸子百家都从《礼记》出来。《周礼》是*制度,等于说中国几千年来的*里头的法理学,*制度、法律制度的法理学;《仪礼》,中国人的社会礼貌、社会秩序等等;综合起来叫做《礼记》。一个知识分子,说过去读书人尤其要有志于天下,所谓“不懂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小的时候都听到老前辈教书的时候告诉,你们年轻人不通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年轻(时)也同诸位一样,以为这个《礼仪》有什么看的啊?(认为)《礼记》大概专门教人行礼、磕头,搞这一套,实际上不是,三礼是*、军事、经济、哲学、社会、外交等等内容,原始的文化都包括在内,是不能不读。可是后来有许多老先生们一直到满清末年、*初年,他又解释(为)另外一种。像我听到这些老前辈,不是没有读过书哦!有几个都还是举人哦!(那个时候的举人拿到现在来在大学里头教书,那学问太多了、太有余了。也经常讲错话。)他说一个知识分子必须要通三理,说什么三理呢?医理、命理、地理。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老前辈、前清的举人,学问很好,这个学问好不是别的了——文章好,诗好、词好、字又好、样样好,一讲学术啊,我们就不大同意他,他一谈学术就不大理了;要谈文字啊,我们瞪眼睛大了!那讲得好!讲文学也讲得好!所以学术跟文章是两回事。那么我们逗他玩:“为什么要通这个三理呢?”“哎哟!这就可以当孝子啊!人要做孝子啊!父母生病,要懂医理就会看病;然后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所以自己父母生病了就要八字拿出来算算,所以要通命理呦!万一出了问题,要看块好地给他埋了,所以要懂地理呀!”呵,我们两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起,哎呀那真是肚子痛了!憋得肚子痛,不敢笑,那个不敢笑要面不改色,还不能给他看出来是肚子里是在笑他!那受不了,所以憋得很难受(众笑)!那么这个解释“三理”呀,医理、命理、地理,所以“君子不通三理,不足以为君子。”
这许多经验与故事,是由于《中庸》上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对“易”字的解释,这个“易”字不包括《易经》有关联的学问,所谓医理、命理、地理,这个无关。
就是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希奇,一切没有特殊。“以俟命”,不是等着算命,“俟”者,等也。这个“命”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那么我们党国元老吴秩晖先生,他说这些名词都有,反正那个东西叫他“混账”好了!他说搞不清楚的。吴秩晖先生说叫他“混账”。都可以,是个代号。就是说,古人用“命”,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业力”、“自性”,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强求。你奋斗、努力跟强求有两样吗?应该是一样吧?(实际)两样。一个人不断……,譬如说我们有兴趣念书,不断地念书,那是你的兴趣,该念的,学问知识不断的。说我读了书干什么?卖多少钱?那个(是)两个观念。所以荀子所谓讲,“古之学者为己”,古人求学问、修道为自己,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今之学者为人”,现在读书人都为人家读的。再不然我们不是讲过,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了。他跟我讲他说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有一天跟爸爸妈妈两个吵起来,他说:“你再讲!再讲我不给你读大学了!”说我是给他们读的呦!他们要光荣嘛,家里孩子们不读书那没有面子,所以我拼命给他读啊。他是讲回想自己过去年轻(时)的心理,一般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今之学者为人”,这个是荀子在战国时讲的,他说现在一般求学啊,光吹大牛。学问干什么?“哦!我学好了以后,济世救人,普利天下!”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古人老老实实,“古之学者为己”,学问是应该做的事,你不断地上进、努力,是人生应该走的路程,不是为他。至于说你有所成就,行有余力,能够救世救人也是应该做的事,也不是为他表达、也不是为他而求得自己的光荣,是这样就是“居易”,真正是学道、做学问。
相反的行为呢?“小人”,小人跟君子都是相对的名词,不是小人小一点、君子大一点哦!“小人行险以侥幸”。大家要切实反省,大部分的人生做人做事一般人都是走的这个路线,所以失败的多,就是“行险”,偷巧就是行险,耍花样也是行险,走歧路、想办法都是行险,靠机会就是行险,都想侥幸而得之,占便宜,有一点机会就沾一点便宜,侥幸而得到;不劳而获最好了。读书如此、修道也如此,最后嘛,学佛的人:“你请我打坐,我来悟道,蛮好的!”有啊,古代也有啊!济颠和尚就是替秦侩出家,窥基法师替唐太宗出家,自己没有时间出家,叫一个人:“你代我出家,代我去修道。”这就是行险而侥幸。这怎么行?但是你要晓得我们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自己的检查,以数十年做人之经验,深知做人做事自己经常犯这种心理上的毛病,犯“行险以侥幸”,就觉得我试一下没有关系;他们做不对,等我来做一下,就决定成功!都有这个勇气,有行险的勇气,而事实上都不是正道的走法,是行险以侥幸。
南怀瑾《中庸讲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3
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直译是说 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
而无德奸诈的人(小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行险),作奸犯科。
这句是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地免除不幸,或平步腾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2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出处: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
如此,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感觉到安然自得。位居上位,不欺凌下级。位居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
扩展资料:
《中庸》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礼。《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君子高尚,在其位某其政,安于自己的位置,不攀比,但也不降低自身品味。有多大的本钱就过什么阶层的品味生活,正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眼高手低,处于低下的位置也不怨天尤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摆正自己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
品德高尚的人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而无德奸诈的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地免除不幸,或平步青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2
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直译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无德奸诈的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
一、春秋时期·子思《礼记·中庸》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该做的事。
二、《中庸》的来源
《中庸》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不乏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之礼。《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君子高尚,在其位某其政,安于自己的位置,不攀比,但也不降低自身品味。有多大的本钱就过什么阶层的品味生活,正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眼高手低,处于低下的位置也不怨天尤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摆正自己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
品德高尚的人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而无德奸诈的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作奸犯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3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这里这个“易”字就是平易近人的易,平常。就如此解释就够 了。不过过去几千年来,有许多人强调,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两个拉在一起,“居易以俟命”,一定要懂得易经八卦,然后还要会懂得算命。
“易”,我过去也听到一个老先生,学问非常好,他说他会算命,然后一谈起来,说人一定要会懂得算命,连孔子都讲“居易以俟命”嘛!再引用《论语》最后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所以要懂得算命。碰到如此的解释,只好笑一笑,不能讲“易”,这一句话答复有过错;也不能说不对,那他就气得不得了,已经*十岁的人了,你不能说他生气。但是他的解释也不是创作,很多书上都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上的“易”拉在一起,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至于说该不该懂《易经》,是另外(一回事)。譬如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许你们将来也碰上,我把许多经验告诉你们。说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要懂得“三礼”,《礼记》就包括了三礼。《礼记》它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这样三部。《礼记》等于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纲,总纲里头的总纲,儒释道、诸子百家都从《礼记》出来。《周礼》是*制度,等于说中国几千年来的*里头的法理学,*制度、法律制度的法理学;《仪礼》,中国人的社会礼貌、社会秩序等等;综合起来叫做《礼记》。一个知识分子,说过去读书人尤其要有志于天下,所谓“不懂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小的时候都听到老前辈教书的时候告诉,你们年轻人不通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年轻(时)也同诸位一样,以为这个《礼仪》有什么看的啊?(认为)《礼记》大概专门教人行礼、磕头,搞这一套,实际上不是,三礼是*、军事、经济、哲学、社会、外交等等内容,原始的文化都包括在内,是不能不读。可是后来有许多老先生们一直到满清末年、*初年,他又解释(为)另外一种。像我听到这些老前辈,不是没有读过书哦!有几个都还是举人哦!(那个时候的举人拿到现在来在大学里头教书,那学问太多了、太有余了。也经常讲错话。)他说一个知识分子必须要通三理,说什么三理呢?医理、命理、地理。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老前辈、前清的举人,学问很好,这个学问好不是别的了——文章好,诗好、词好、字又好、样样好,一讲学术啊,我们就不大同意他,他一谈学术就不大理了;要谈文字啊,我们瞪眼睛大了!那讲得好!讲文学也讲得好!所以学术跟文章是两回事。那么我们逗他玩:“为什么要通这个三理呢?”“哎哟!这就可以当孝子啊!人要做孝子啊!父母生病,要懂医理就会看病;然后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所以自己父母生病了就要八字拿出来算算,所以要通命理呦!万一出了问题,要看块好地给他埋了,所以要懂地理呀!”呵,我们两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起,哎呀那真是肚子痛了!憋得肚子痛,不敢笑,那个不敢笑要面不改色,还不能给他看出来是肚子里是在笑他!那受不了,所以憋得很难受(众笑)!那么这个解释“三理”呀,医理、命理、地理,所以“君子不通三理,不足以为君子。”
这许多经验与故事,是由于《中庸》上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对“易”字的解释,这个“易”字不包括《易经》有关联的学问,所谓医理、命理、地理,这个无关。
就是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希奇,一切没有特殊。“以俟命”,不是等着算命,“俟”者,等也。这个“命”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那么我们党国元老吴秩晖先生,他说这些名词都有,反正那个东西叫他“混账”好了!他说搞不清楚的。吴秩晖先生说叫他“混账”。都可以,是个代号。就是说,古人用“命”,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业力”、“自性”,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强求。你奋斗、努力跟强求有两样吗?应该是一样吧?(实际)两样。一个人不断……,譬如说我们有兴趣念书,不断地念书,那是你的兴趣,该念的,学问知识不断的。说我读了书干什么?卖多少钱?那个(是)两个观念。所以荀子所谓讲,“古之学者为己”,古人求学问、修道为自己,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今之学者为人”,现在读书人都为人家读的。再不然我们不是讲过,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了。他跟我讲他说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有一天跟爸爸妈妈两个吵起来,他说:“你再讲!再讲我不给你读大学了!”说我是给他们读的呦!他们要光荣嘛,家里孩子们不读书那没有面子,所以我拼命给他读啊。他是讲回想自己过去年轻(时)的心理,一般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今之学者为人”,这个是荀子在战国时讲的,他说现在一般求学啊,光吹大牛。学问干什么?“哦!我学好了以后,济世救人,普利天下!”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古人老老实实,“古之学者为己”,学问是应该做的事,你不断地上进、努力,是人生应该走的路程,不是为他。至于说你有所成就,行有余力,能够救世救人也是应该做的事,也不是为他表达、也不是为他而求得自己的光荣,是这样就是“居易”,真正是学道、做学问。
相反的行为呢?“小人”,小人跟君子都是相对的名词,不是小人小一点、君子大一点哦!“小人行险以侥幸”。大家要切实反省,大部分的人生做人做事一般人都是走的这个路线,所以失败的多,就是“行险”,偷巧就是行险,耍花样也是行险,走歧路、想办法都是行险,靠机会就是行险,都想侥幸而得之,占便宜,有一点机会就沾一点便宜,侥幸而得到;不劳而获最好了。读书如此、修道也如此,最后嘛,学佛的人:“你请我打坐,我来悟道,蛮好的!”有啊,古代也有啊!济颠和尚就是替秦侩出家,窥基法师替唐太宗出家,自己没有时间出家,叫一个人:“你代我出家,代我去修道。”这就是行险而侥幸。这怎么行?但是你要晓得我们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自己的检查,以数十年做人之经验,深知做人做事自己经常犯这种心理上的毛病,犯“行险以侥幸”,就觉得我试一下没有关系;他们做不对,等我来做一下,就决定成功!都有这个勇气,有行险的勇气,而事实上都不是正道的走法,是行险以侥幸。
南怀瑾《中庸讲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3:23
词句来源于《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直译是说 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会安然的处在简朴无华的生活中,等待机会和时机以便为国为民效命。
而无德奸诈的人(小人)贪图私己小利,怀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以常常铤而走险(行险),作奸犯科。
这句是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地免除不幸,或平步腾达。
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何解?
13.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14. 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租伏地免除不幸,或平步青云。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意思是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原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何解?
这句是将君子与小人做出对比,君子坦荡荡,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常戚戚。企图以冒险的行为,侥幸得到成功,或者意外地免除不幸,或平步腾达。
君子居易以侍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何解?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文:品德高尚的人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这句话,是对君子与小人行为差异的深刻洞察,是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揭示。君子的成功,是智慧与耐心的结晶,是顺应天命的结果。小人的失败,是由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成功的贪婪,以及对命运的忽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行为,更在于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
君子居易以倭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是让人不求上进吗?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源自《中庸-十三章》。这句话大意是君子专注于当前所处的地位,按其应为行事,不追求超越自身的位置;小人则冒险追求不应得的利益。儒家主张,人们应当适应并努力做好自己所处的角色与环境。所谓“居易”,就是说君子应以平常心处事,按照自己的地位和角色行事。而...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出自《中庸》意思是 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是什么意思,如何简单解释?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的“居易”并不是指居住简陋,而是指“居心”平正温和,“俟”是等待的意思。所以上半句是说,所以君子居心平正坦荡等待上天使命。天命来了怎么办,当然是抓住机会,一举成功。“小人行险以徼幸”,“行险”就是和“居易”相对应的行为,指把自己置身于...
【星读中庸35/100】故君子居易以俟命1,小人行险2以徼幸3。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1,小人行险2以徼幸3。【解读】因此,君子安于现状以等待天命降临,小人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妄图攫取非分之想 【理解】人生之路也就是命运之道,该如何举步,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必须以毕生的实践去求证的。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从而将自己引入不同的人生...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十四章》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