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7 09: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23:25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翻译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著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注释1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 *** 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 2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其微小。《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3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4些子:一点儿。5「百年里」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浑:整个儿,全部。6「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1] 7「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宿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风雨」自指*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严羽讥弹宋人「以议论为诗」,有一定道理,苏轼就好在诗词里发议论。但是他多数作品能作到情景并行,而不是一味叫噪怒骂。这首词就是以议论为主的典型例子。其实,看词主要不是看是否议论,而是看议论得好不好。这首词议论得很好,胜过读一篇议论文。
此词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 *** 彩。从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的写作年代当为苏轼谪贬黄州之后。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他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以上几句,既是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过片「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下面笔锋一转,以「幸、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正如有人所说,诗词固然以「主性情」为主,但是「主议论」的诗词如能做到「带情韵以行」,同样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东坡这首《满庭芳》词的成功便说明了这一点。
称这首词是一篇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应当是恰如其分的。东坡写此词时,大约也是经历了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众多坎坷,因而大有退避之心。此词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现身说法,真抒胸臆,既充满饱经沧桑、愤世嫉俗的沉重哀伤,又洋溢着对于精神解脱和圣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词人在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寻求超脱的出世意念,可谓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
这首《满庭芳》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须是苏轼受到重大挫折后,大致可断为写于贬于黄州之后,当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之后几年内所作。 诗词作品:满庭芳·蜗角虚名诗词作者:【 宋代 】苏轼诗词归类:【议论】、【讽刺】、【感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