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7 03:00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17 07:22
1、文言文中的丁是钉子的意思,是“钉”的古字。
2、基本字义:丁,汉语常用字,读作dīng、zhē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钉子,是“钉”的初文,后引申为壮健,又引申为人口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3:56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中的之字的意思为: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出处:春秋·吕不韦《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白话释义: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之拼音:zhī,注音:ㄓ,简体部首:丶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3画,五笔:PPPP
仓颉:INO,郑码:WA,四角:30302,繁体部首:丿部,部外笔画:3画,总笔画:4画
结构:单一,电码:0037,区位:5414,统一码:4E4B,笔顺:丶フ丶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之往[zhī wǎng]
去;到。
2.之流[zhī liú]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3.之子[zhī zǐ]
这个人。
4.谓之[wèi zhī]
称这是。
5.上之[shàng zhī]
治法。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编辑本段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但要从井中取水灌溉,(就)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到丁家去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编辑本段注释
1:溉汲——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洗涤。汲:音jí,从井里(下往上)打水。
2:居---停留
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向;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
13:令:命令
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