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2 23: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6:36
简而言之,陶渊明想表达的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快乐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澄澈滤净后的新生活描绘,是他辞官归隐后,躬耕田亩的真实写照。 他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作,不肯像一般隐者作社会的消耗者,他说过:「衣食终须纪,力耕不吾欺」,于是扛起锄头,决心做庐山脚下赤贫的农民。
「归园田居」第一首,畅述他重返自然的欢欣,失而复得的真情,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从今后要紧紧抱着「邱山」,不再让自己迷失在「尘网」中。 的确,违背本性是一件痛苦的事,天宽任鸟飞,渊深快鱼游,总有一个舒坦自在的世界时时在呼唤着「不如归去」,可是一旦误入尘网又岂能轻易抽身呢? 时代越繁荣进步,尘网织得越密,越难脱离。 至此,总算能解陶渊明何以徘徊在出仕及退隐间而不能决定的苦楚。 亲情、荣耀、学问,都一一成了五花大绑,绑住最清灵的真心。 苦,莫甚于此了。
每个人都该有他性情相得的世界,不幸流落外界,总因不适应而显得笨拙、苦恼。 陶渊明在彭泽归去后,欢欣地接纳自然,归向田园,那榆柳交应、鸡鸣狗吠的乡间,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生活才是他要的世界,他可以肯定地告诉自己「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四)这种既得归宿的幸福,真叫人羡慕!
归园田居第二首,写他弃绝世俗后,乐享田园的平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乡曲间,多的是纯朴善良的人物,单纯无杂的情怀,这种新生活平淡中有味,简朴中意长。 人也只有到此地步,才能真正享受清静。 人情的频频交往,固然可以热闹生活,却必须付出自由,付出时间,所以清静是寂寞换来的。 一个文人没有可以切磋的友伴,没有可以交相问难的同好,是孤寂的。 归隐后生活的贫困,耕作的劳累,没有知音可以倾吐。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坚持是无人能解的寂寞,但也只能说给自己听听罢了。
几许思想,几许挣扎,陶渊明所追求的只不过是简单的生活,并甘心乐意去过这种生活而已。 生活因简单才能得「有余闲」,才能去享受「树木交荫、时鸟变声」的自然美。 可叹庸俗中人老是做「人身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事,即便是千古难见的美景,绝世未闻的佳乐在旁,也恐怕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