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主体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8 13: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9:27
马克思的人的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要求从现实、感性的去理解人的主体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方面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由于在实践的劳动过程表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自然关系,一种是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对人的主体规定性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主要表现于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表现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并且,马克思认为,即使是主客体之间关系也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中介的,因此,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形成集体意识,交往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生产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发展,同时,交往的扩大也决定着生产的普遍发展,生产和交往的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着人和社会及其历史演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和交往形式的发展史”,“已成为?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历经了以生产力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工具制造*、农业*、工业*和知识*这四次*,实现人类历史不断向前跃迁。而人类每一次*每一次跃迁,伴随生产力和技术的突变,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发生着突变。世纪之交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生产力经济,使得与之相应的以思想互联、促进知识转化的“小实体(人)大网络(社会关系)”、代表知识经济时代主体之间交往和交往形式的社会性软件应运而生。社会性软件凝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人的主体身份(who)、人的生产力即拥有的知识沉淀(who know what)、思想互联知识共享即主体之间的交流、以及由此构成的社会关系。
基于知识经济的社会性软件的主体交往关系将马克思论人的主体性思想由理论推向了现实。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平等自由的交往空间,是由交往主体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控制的交往空间,是能够进行知识转化创新促进主体不断自我更新的交往空间,是主体与主体互相发现形成社群探索领域新知的交往空间,因此,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主体交往空间充分实现、发挥和展现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的主体间性。
第二章 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不是单纯主体自身的规定性,而是通过人的活动在主体、中介、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在自然、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的现实形态。本文通过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考察,帮助我们把握主体的属性。
第一节主体性思想的探索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主体问题的存在。尤其是工业*以来,人的主体力量越来越强大,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时代研究的焦点。在主体的特性历史考察中,本文主要从三个理论源头进行考察,即西方主体性思想、中国主体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
一、西方的主体性思想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焦点一次比一次强烈地转向人自身。3000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箴言“认识你自己”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思之谜,就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人的主体精神。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实现了古希腊哲学从自然中心论转向人类中心论。16世纪前后,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序幕的世界近代史,其主题就是“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成了近代两大思想旗帜。不过后来的重心却偏向了前者,失落了后者,即人在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其它方面的相对滞后。进入工业化后,作为近代工业化的理性人,强调人对活动对象的驾驭,人对大自然的征服。20世纪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开始有所转折,从早期的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后期的哈贝马斯。开始把人的主体性存在看作存在的中心和哲学的焦点,借以校正科学主义以物役人的倾向;把主体性理论的重心转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借以纠正只讲人与自然关系的偏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概念,以克服过去过分强调孤立主体性的缺陷;强调被压抑的非理性因素在主体性中的作用,以克服只讲“理性人”的片面性弊病。从它的几种有代表意义的主体性的考察中,可以体现出来。
1 丰子义,孙承叔,土东.主体沦——新时代新*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1994;
45—61.
第23页
(一)理性思维主体性
“理性人”:人是理性思维的主体。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五种思路:
1)笛卡尔的理性思维主体性: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箴言,把“我思”作为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2)康德的先验范畴主体性: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人为自然立法”是其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命题,也是近代西方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的一大思想高峰;
3)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主体性:“理性是世界的灵魂”,这是黑格尔哲学的典型口号1;
4)新康德主义的纯粹思维主体性:“纯粹思维的主体,创造自己的对象”,这是新康德主义的典型主体观2;
5)胡塞尔的先验纯粹主体性: “撇开实证科学的表面事实,还原到先验的纯粹的主体性”这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主旨。在这一时代的欧洲危机中,外在危机是内在危机的表征,真正的内在危机是精神危机。为了弥补这里出现的个人本位论的漏洞,他后期还补充了“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两大概念。
(二)个人情欲主体性
“情欲人”:人是一个充满情欲的主体。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四种思路:
1)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个人主体性: “存在就是个人存在,真理就是主观性”,这是他们的共同格言。这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全面异化、压抑个人的哲学抗争;
2)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主体性理论:“我欲故我在”,“我的意志就是最高存在”,是他们的哲学纲领。核心是轻理性、重意志,轻抽象、重具体,轻群体、重个体,轻传统的价值存在、重人的可能存在的主体性;
3)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主体性:“人的性本能是最深层的主体性”,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他们把人的*、性本能看作人的欲求的深层结构,按照“无意识—前意识一意识”、“本我一自我一超我”的模式,来解释人的活动和历史发展;
4)以弗洛姆、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个人心理异化的主体性:“解除心理异化,解放被压抑了的个人主体性,”试图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相结合。其主要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当
1 其在两个方面走到了极端:一是以绝对理念的抽象形式,把主体的人强调到了极端;二是以泛理性主义、泛逻辑主义的精神,把人的理性因素在主体性中的作用也强调到了极端。
2 他们正确地看到了在科学认识中主体论、认识论兴起的大趋势,把自己哲学思维的重心转移到主体方面,把康德自在之物论中的唯物主义闪光思想抛弃殆尽,而把思维范畴论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9:27
马克思的人的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要求从现实、感性的去理解人的主体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方面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由于在实践的劳动过程表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自然关系,一种是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对人的主体规定性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主要表现于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表现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并且,马克思认为,即使是主客体之间关系也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中介的,因此,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形成集体意识,交往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生产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发展,同时,交往的扩大也决定着生产的普遍发展,生产和交往的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着人和社会及其历史演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和交往形式的发展史”,“已成为?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历经了以生产力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工具制造*、农业*、工业*和知识*这四次*,实现人类历史不断向前跃迁。而人类每一次*每一次跃迁,伴随生产力和技术的突变,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发生着突变。世纪之交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生产力经济,使得与之相应的以思想互联、促进知识转化的“小实体(人)大网络(社会关系)”、代表知识经济时代主体之间交往和交往形式的社会性软件应运而生。社会性软件凝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人的主体身份(who)、人的生产力即拥有的知识沉淀(who know what)、思想互联知识共享即主体之间的交流、以及由此构成的社会关系。
基于知识经济的社会性软件的主体交往关系将马克思论人的主体性思想由理论推向了现实。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平等自由的交往空间,是由交往主体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控制的交往空间,是能够进行知识转化创新促进主体不断自我更新的交往空间,是主体与主体互相发现形成社群探索领域新知的交往空间,因此,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主体交往空间充分实现、发挥和展现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的主体间性。
第二章 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不是单纯主体自身的规定性,而是通过人的活动在主体、中介、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在自然、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的现实形态。本文通过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考察,帮助我们把握主体的属性。
第一节主体性思想的探索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主体问题的存在。尤其是工业*以来,人的主体力量越来越强大,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时代研究的焦点。在主体的特性历史考察中,本文主要从三个理论源头进行考察,即西方主体性思想、中国主体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
一、西方的主体性思想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焦点一次比一次强烈地转向人自身。3000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箴言“认识你自己”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思之谜,就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人的主体精神。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实现了古希腊哲学从自然中心论转向人类中心论。16世纪前后,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序幕的世界近代史,其主题就是“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成了近代两大思想旗帜。不过后来的重心却偏向了前者,失落了后者,即人在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其它方面的相对滞后。进入工业化后,作为近代工业化的理性人,强调人对活动对象的驾驭,人对大自然的征服。20世纪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开始有所转折,从早期的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后期的哈贝马斯。开始把人的主体性存在看作存在的中心和哲学的焦点,借以校正科学主义以物役人的倾向;把主体性理论的重心转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借以纠正只讲人与自然关系的偏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概念,以克服过去过分强调孤立主体性的缺陷;强调被压抑的非理性因素在主体性中的作用,以克服只讲“理性人”的片面性弊病。从它的几种有代表意义的主体性的考察中,可以体现出来。
1 丰子义,孙承叔,土东.主体沦——新时代新*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1994;
45—61.
第23页
(一)理性思维主体性
“理性人”:人是理性思维的主体。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五种思路:
1)笛卡尔的理性思维主体性: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箴言,把“我思”作为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2)康德的先验范畴主体性: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人为自然立法”是其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命题,也是近代西方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的一大思想高峰;
3)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主体性:“理性是世界的灵魂”,这是黑格尔哲学的典型口号1;
4)新康德主义的纯粹思维主体性:“纯粹思维的主体,创造自己的对象”,这是新康德主义的典型主体观2;
5)胡塞尔的先验纯粹主体性: “撇开实证科学的表面事实,还原到先验的纯粹的主体性”这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主旨。在这一时代的欧洲危机中,外在危机是内在危机的表征,真正的内在危机是精神危机。为了弥补这里出现的个人本位论的漏洞,他后期还补充了“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两大概念。
(二)个人情欲主体性
“情欲人”:人是一个充满情欲的主体。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四种思路:
1)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个人主体性: “存在就是个人存在,真理就是主观性”,这是他们的共同格言。这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全面异化、压抑个人的哲学抗争;
2)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主体性理论:“我欲故我在”,“我的意志就是最高存在”,是他们的哲学纲领。核心是轻理性、重意志,轻抽象、重具体,轻群体、重个体,轻传统的价值存在、重人的可能存在的主体性;
3)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主体性:“人的性本能是最深层的主体性”,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他们把人的*、性本能看作人的欲求的深层结构,按照“无意识—前意识一意识”、“本我一自我一超我”的模式,来解释人的活动和历史发展;
4)以弗洛姆、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个人心理异化的主体性:“解除心理异化,解放被压抑了的个人主体性,”试图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相结合。其主要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当
1 其在两个方面走到了极端:一是以绝对理念的抽象形式,把主体的人强调到了极端;二是以泛理性主义、泛逻辑主义的精神,把人的理性因素在主体性中的作用也强调到了极端。
2 他们正确地看到了在科学认识中主体论、认识论兴起的大趋势,把自己哲学思维的重心转移到主体方面,把康德自在之物论中的唯物主义闪光思想抛弃殆尽,而把思维范畴论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