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1 04: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4:43
所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所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因 于 则 者 之 1 .而,é 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 ) .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0353565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 ).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2 .乎,h ū(1)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 《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 .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3.其,qí(1)代词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 .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 .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文言文虚词的积累方法有两个. 一、总结规律,分类整理 文言文虚词理解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的对象有:之、其、以、而、于、乃、为、则、然、乎、也、焉等.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 要能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首先要抓它们的特点,总结规律,分类整理,化繁芜为简单,化零散为集中,化艰难为容易,加强理解和记忆,突破文言文虚词理解这个难点.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按照文言文虚词的作用把它们分为四组.一是起指代作用的:之其、何、焉、然、斯、安、者、所;二是起连接和组合作用的:以、为、于、因、;三是起关联作用的:而、则、且、虽、乃、则;四是起加强语气作用的:也、哉、矣、乎、焉. 下面提供两种分类整理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思路. 1、以单个虚词为线索进行归类整理.(1)收集常用的文言文虚词.(2)整理它们的各种意义用法.(3)为它的每一种意义和用法配以经典的例句,以备作资料用.(4)熟读并且掌握这些虚词的基本知识. 2、以单篇课文为线索进行比较理解.(1)读一个文言文段落,找出里面可能会考查到的文言文虚词,尝试分析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理解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3)集齐含有这些虚词的其它语句,丰富用例.(4)将这些虚词的用法归为一类,不同的归为另外一类或多类.(5)以语段为单位将这些虚词整理在一起,以作复习之用. 二、融入语境,判断用法 其实,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数量有限,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却十分丰富多彩.要想把它们全部掌握好,而不至于忘记,完全靠死记硬背肯定不可靠.这就有赖我们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下面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语境来解词.如“之”的称代对象,就必须得联系具体的上下文才能对它指代的对象进行明确确定. 2、整体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并不实在,在句子中主要起语法作用或加强语气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据对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意义和用法.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等,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语气词,在感叹号末就是感叹语气词,它们始终与整个句子“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就是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助词;在句中,则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名词后一般就是语气副词. 4、语法分析法.对于一般用法有规律的虚词,可以根据语法作用来分析其用法.比如“以”字的用法,就有一定的规律,“以”的后边如果是名词,“以”则为介词,可译为“把、拿、将、用、凭、凭借”等;“以”后边如果是动词,“以”则可能是连词,可译为“来、用来”等,如果单独支配名词带宾语,那它则可能是动词,当“认为”解了. 5、代入检验法.就是将该虚词放入句子,若结合上下文一气读来感觉语意流畅,那么便可以说明理解是准确的,反之,则足可以说明你的理解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