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07 09: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22:51
从去年暑假开始,我的生活周围就出现了“内卷”这个词汇,从《绩点为王》那篇文章开始,对内卷现象的焦虑从985的顶尖高校逐渐蔓延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内卷是一个很精英化的词汇,它面对的群体实际上很小,至少在我所在的学校,我所在的专业,大部分人没有付出配得上“内卷”的努力。
内卷的本质在于,你能分配到的资源和以前相比,变少了,你要花费数倍的努力,甚至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表现自己的优秀,才能得到和以前相同的资源,而且难以退出。以前拿着塑料小刀就可以分一块的蛋糕,现在要拿电锯去争,而且你不切就会饿肚子。而我们的社会如何划分谁能得到更多的资源,所谓的“刀”是什么呢?成绩,学历。
内卷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本来大家可能都只要付出70%的努力就能拿到奖励,但是有的人偏偏付出了80%甚至更多的努力,最后导致大家都几乎要付出100%。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竞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资源是有限的,而竞争是无限的,所以不可否认内卷是“非理性”的,但却是人性的必然。
有一个笑话:有俩个人去非洲寻宝。不巧俩人遇到了狮子。这时,其中一个人放下手里的东西,把背后的包打开,迅速的换上了跑鞋。另一个人不解,说:“你难道跑得过狮子吗?”只听那个人说,“是啊!当然跑不过它,但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啦。”
内卷现象表现之一在于为了获得了老师或领导的肯定,同学或者同事额外完成了对自己并无提升的任务,使得自己不得不跟上同学或者同事的脚步。对于这种行为,45%被访者认为不应该效仿;也有39.5%认为应该效仿这种行为,15.5%持无所谓态度。
通常来说,理性竞争对人有一定的提升作用,那么非理性竞争也如此吗?66.5%受访者认为,内卷提高了自己的能力;33.5%则认为内卷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
而当被问到内卷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的影响方面,45%受访者认为能使自己更有竞争意识,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找到目标;32.5%则认为这使得自己更加自律,正面督促自己学习进步;也有22.5%认为内卷使自己*做了无用功,没有有效的收获。
我一直认为,工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职业,工匠精神是内卷的解药。只要我足够专注于我的作品,我把我的一切都投入在我眼前的事物上,那些外界的焦虑就不会传染到我身上。何况,当我对这个事物足够痴迷,当我成为它的专家,我就绝对能在更多的人眼中有自己的价值。人有许多需求,无论是实际上的需求还是虚荣上的需求,“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在阉割自己的其他需求,让自己的需求足够小乃至只剩下眼前的作品,这样就不用承担更多的焦虑。这是逃避,但是有效。
如今,内卷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许多人闻之色变,但其实“内卷“这件事并不可怕,不必焦虑,良性的竞争、适度的内卷并不一定是坏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应对“内卷”时,要避免落入恶性竞争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