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1 13: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27 04:51
原文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②胡得美珠,剖身
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③,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曰:“昔
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④宜
相辅,庶⑤免为人所笑也!”
译文
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因贪赃受贿而受
(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的*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
说:“从前
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若不对,请将文言文传过来
若忽偶忘守一,而为百鬼所害。
百鬼夜行
(中国传说)
百鬼夜行,最早起源于中国,东汉·张衡(78年-139年)的东京赋中,“度朔山上有桃树,下常简阅百鬼,鬼无道理者,神荼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饲虎。” 东晋(317年-420年)的《搜神记》·卷二“寿光侯者,汉章帝时人也。能劾百鬼众魅,令自缚见形。”;《抱朴子》·内篇“若忽偶忘守一,而为百鬼所害。或卧而魇者,即出中庭视辅星,握固守一,鬼即去矣。”
(最后一句大意是:如果忽视偶然忘守一,而百鬼杀害。有人睡觉而魇的,就在院子里看辅星,握固守一,鬼就离开了。)
摘自《百度百科》‘百鬼夜行’词条。
1。(建造的城墙高)挖的沟壑深,那么民力就耗尽了。
2。收下财礼、迎娶新妇,表示男女有别
3。老虎不知道走兽因为害怕自己而跑掉(却以为是狐狸吓跑了它们)
4。国家*混乱时,不肯退隐,仍然居高位而且富有,是可耻的
5。有德行的人一定也有勇气,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
6。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
7。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
8。您不要违背了承诺而误了约定的时间
9。不免沦为小人一类
10。不认为我怯懦
11。对于世事改变不能随之变通
12。皇上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法令?
13。你和我啊!竟然达到这种地步?
14。童心本来就是天真(空)的,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
15。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
16。夫差啊,你忘了越国人杀了你的父亲了吗?
【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德行第一/40)
【译文】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辄默记。辄:随即,就。
(2)父怒挞之。挞:鞭打。
(3)琅琅达旦。旦:清晨。
(4)冕因去。去:离开。 (5)窃入学舍。窃:悄悄。
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
翻译:之后还和以前一样。
(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翻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去山坡上放牛,王冕悄悄跑去学舍,听那里学生朗诵诗文。听完后随即默记。
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
学习是要自己主动的,即使有时候条件不足,也要自己创造条件学习。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②,可以*。”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
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③。”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④:“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⑤,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⑥。县官受辞⑦,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⑧。
――节选自邯郸淳⑨《笑林》⑩ n注释 ①《淮南方》:书名,即《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撰。②伺(sì):观察,守侯。
障:遮蔽。③恒:常,总是。
④绐(dài):欺骗。⑤赍(jī):携带。
⑥诣(yì):到……去。⑦受辞:听取供辞。
⑧不治:不予治罪。⑨邯郸淳(132--?):曹魏时书法家、文学家。
邯郸人。博学多才,精通训诂,善写"虫篆"与八分隶书。
曾得曹操器重。魏黄初(222)中,官为博士、给事中。
因其著《投壶赋》工巧精密,得魏文帝赏赐。著《笑林》3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⑩ 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编撰。其中一些笑话散存于《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
《笑林》所收民间笑话,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态,讽刺了悖谬的言行,生动有趣,但也有一些低级趣味 。 n 知识钩玄 〔通假字〕 不 不通否,用在问句末尾,表示询问;如“汝见我不?” 嘿 嘿通默,暗中;如“嘿然大喜”。
〔古今异义〕 可以 今常用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文中古义:可以用它来……;如“可以*”。
不见 今常用义:不见面;不在了。文中古义:看不见;如“绐云:‘不见。
’” 对面 今常用义:对过;正前方。文中古义:面对面;如“对面取人物”。
人物 今常用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文中古义:别人的物品;如“对面取人物”。
不治 今常用义:无法医治。文中古义:不予治罪;如“放而不治”。
〔一词多义〕 居 (1)动词,处于;如“楚人贫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2)动词,停,止;如“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复 (1)副词,又,再;如“不能复分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2)动词,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经 (1)动词,经历;如“经日乃厌倦不堪”。
(2)名词,经书;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言 (1)动词,说,讲;如“妻始时恒答言‘见’”。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 (2)名词,话语;如“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受 (1)动词,接受;如“县官受辞”。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2)动词,遭受;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辞 (1)名词,言辞;如“县官受辞”。 (2)动词,辞别,告别;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 说 (1)shuō,动词,叙述;如“自说本末”。 (2)shuō,名词,一种文体,可议论,可记事;如“故为之说,以侍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3)yuè,形容词,同“悦”,高兴;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六则》)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遂于树下仰取叶”之前省略主语“楚人”,即“(楚人)遂于树下仰取叶”;该分句可译为“(楚人)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 (2)“嘿然大喜”之前省略主语“楚人”,即“(楚人)嘿然大喜“;该分句可译为“(楚人)暗中非常高兴”。
2.省略宾语 (1)“吏遂缚诣县”之中,谓语动词“缚”之后省略宾语“之”,代楚人,即“吏遂缚(之)诣县”;该分句可译为“当差的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 (2)“放而不治”之中,谓语动词“放”和“不治”之后省略宾语“之”,代楚人,即“放(之)而不治(之)”;该分句可译为“县官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
3.省略介词 (1)“叶落树下”之中,谓语动词“落”之后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在”,即“叶落(于)树下”;该分句可译为“那树叶落到树下”。 (2)“赍叶入市” 之中,谓语动词“入”之后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到”,即“赍叶入(于)市”;该分句可译为“(楚人)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
n 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处境贫穷,读到《淮南方》(传说中的方术书籍)的话:“得到螳螂伏击蝉时隐藏自己的叶子,可以*。”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螳螂用以藏身伏击蝉的叶子——便摘那叶子。
那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就有落叶,无法分别,(就)扫了几斗(的叶子)回家。(将叶子)一一用来隐蔽自己,问他的妻子曰:“你看见我吗?”妻子开始一直说:“看见。”
经过一天便疲倦不堪,哄骗道:“看不见。”(楚人)暗中非常高兴,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面对面拿别人的东西,当差的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县官听取他的口供,(那人)自己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县官(听了)大笑,县官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