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06:43
年龄问题是人生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大问题。如何处理各个阶段的问题,需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时候“忍”又是你必须掌握的工具。
武公,九十五岁了,还告诫于国说:“从你往下,到于师、长士,只要是在朝做官的,都不能因为我年纪老迈而不提醒我。一定要对朝廷恪尽职守,以行动来劝戒我。”随着就作了很好的劝戒的诗,用来自我警醒。而《宾之初筵》,也是武公悔过自新的作品。著有文章而又能听取批评,那他的用礼节进行自我防守,就可想而知了。
鲁国处士机汜,七十岁了,仍然恭敬谨慎不松懈。鲁国国君问道:“先生那么大年纪了,还不能放弃恭敬谨慎吗?”机汜对道:“君子爱好恭敬谨慎来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学习恭敬来免去自己的罪行。现在这个世道,成就别人的少,败毁别人的多。虽然七十岁了,还经常像在悬崖边行走一样,害怕掉落下去。为什么要放弃恭敬谨慎呢?”
吕叔简说:“我到五十岁时,参透了*争的妙处。不与生活中爱积攒的人争富裕,不与进取心强的人争华贵,不与珍惜名节的人争声望,不与简慢骄傲的人争礼节,不与盛气凌人的人争是非。”
“神”是人的生命内核,“神”是人生存的主宰,因此古今医学界都认为养生首先要注意对精神的保养,特别是老人,更要以“神”补为重。
进入老年,人生的角色是转换了,老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相适应的转换,但是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换,更不能弃。人生总应该有所追求,只有放弃了对生活的追求才会变成真正的老翁。随着年事日高,老人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体力下降、身体衰弱等多方面退行性的变化,但是老人也有经验丰富、见识面广等很多优势,孔夫子早就认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萧伯纳说过“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国古代的姜子牙80岁为相,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上百岁还能完成医学巨著《千金翼方》,说明老年人尚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能不能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有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自强精神,树立一种不服老的积极生活态度,做到“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人要有一定目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即便是老年也不停歇,便能形神俱佳,延年益寿。卢梭说过“青年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是运用才智的时期”。医学研究也证明,人到六七十岁时,还能生长新的细胞,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还能有所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上,世界大企业的总裁们曾作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最富有的群体是50岁以上的人,在相当多的企业里他们是最有价值的人,瑞士有名叫卜尔奥古斯丁的老人,已110岁,还管理一家拥有300多名员工的印刷公司兼主编一家周报。
因此说,老人适当劳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医学家告诉我们,人进入老年期,依然保持一定紧张度从事工作和生活,能促使体内分泌更多有益健康的激素,延缓体内器官的衰退过程。同时,老人通过适当的劳作,当有收获时,还能使自己有种成就感,进而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观,促进了健康。我的一位熟人,退休后不甘寂寞,科学地运用充裕的时间学习书法、绘画和盆景艺术。几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在他周围的人群中赢得赞誉。他本人原来的胃病、关节炎等疾病也大为减轻,他深有感触地说,退,但不能一味休。
《庄子·刻意》中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自古以来,人们都懂得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提倡养生必须养心。而老人的养心则以“平易恬淡”为基石。著名作家冰心一生信仰“无欲则刚,心地宁静”的健身之道,使她一生作品如林,高寿百岁。
要做到“平易恬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心存爱心。“仁爱”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大德必得其寿”,有爱心的老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尽天人之职,*人之人,从而使自己经常心悦气爽,精神焕发,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富裕的新加坡社会有良好的风气,施爱心蔚然成风,老年人也不坐享清福,喜欢走出家门,做些利于别人益于社会的事,被人号称为“乐义”人士。这个国家人的平均寿命达78岁,真是爱心颐养福寿。二要善于宽容。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任何人或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尽善尽美的。因此朋友间的争执,家庭里的矛盾等等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就要学会宽容,特别是老年人,不可事事斤斤计较,处处患得患失,这样一定会使自己活得很累。如果多一分宽容,加一分忍让,来一个忘却,用一个谅解,坚持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生活充满阳光。三要欣赏平常。茫茫人海,芸芸众生,风云人物毕竟是少数,平常者为最多。老年人更要有这种平常人的心境,心气不浮躁,心地平稳持重,坦然面对人生,平常生活中,从充实中透着洒脱,忙碌中享有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