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在形式上是如何分化的?———文宣wwy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9 04: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3 18:45
推荐答案 人们为了认识星座和恒星,将星空中肉眼能看到的恒星,按照它们排列的形状和联成的图形,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
我
系统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或单位组成的, 而个体或单位本身又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系统,它是由更小的单位构成的。如果我们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存在的各种事物分别当作不同的整体。那么这每个整体都可以划分为由单位组成。划分的结果表明,这些相差各异的整体在组成单位上却往往是相同的,都是由一百零几种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又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当然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又使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粒子,比如,μ子、π介子、Ω粒子等等。这可能给人们造成一个假象,这不是越分越多了吗?这其实也并非越分越多,而是这一层的粒子本来就是如此众多,我们人类以前所认识的世界枣它由花草树木、高山、海洋和空气构成,仍然是由那一百零几种元素构成。只是人类以前还未认识的事物,比如宇宙射线,它们并非由那些元素构成。μ子、π介子、Ω粒子正是在这些人类以前还未认识的领域中发现的,或者说这些粒子是人类认识的新事物,而不是老事物。因此,谈不上越分越多。
对于这些众多的粒子,我们又可以按照系统论的方法进一步把它们划分为几种简单的粒子构成。夸克模型的建立正反映了这一趋势。当然新的科学研究又会发现夸克这一级的粒子并非只是由几种简单的夸克组成,还会发现许多新粒子,这样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种简单的粒子。如果按照这一方法无限划分下去,我们就可以得到宇宙的本原枣一种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宇宙的本原到底是一种物质,还是几种物质呢?我认为宇宙的本原只应该是一种物质。因为前面我们说过,宏观上相差各异的事物,在微观上却常常是由少数几种相同的事物构成的。也就是说“多是可以统一为少”的。但是只有“一”才是最少的,因此,“多”只有划分到了“一”才划分到了尽头。或者说,只要是还有多种事物存在,就表明它们还可以划分。我们可以将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统一为完全相同的一种事物,这一原理称之为“宇宙统一性原理”。
如果宇宙的本原只有一种事物,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宇宙的本原是由哲学家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深入分析,抽象出来的。因此,要弄清楚宇宙的本原就必须深入分析一下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根据这样一个世界的事物抽象而成的枣在这个世界里的各种事物一般都是相互独立的,呈固态的。这些独立的、呈固态的整体都是有一定的大小、速度和质量的,因此,他主张的原子也是相互独立的、间断的、呈粒状分布的类式固态的物质。这些原子都是有一定的质量、大小、速度和方向的,它们相互碰撞从而构成了整个宇宙。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只能是相对独立的。比如,水并不能简单的看成水面及水面以下部分,而应将水面、水面以下部分及水面以上部分共同看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分子物理学认为,水面上有一层很薄的表面层,表面层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
表面层以下部分是液态的水,但是它的以上部分并不是经验所认为的水以外的部分,而是从表面层逃离出来的水分子,它也应该看成水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延伸的非常广,天上的云、大海里的水、湖泊及河流都是通过这种延伸而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水面和空气一直在进行着两个相反的过程:一方面,水中的液态水分子不断地从表面层跑到空气里,从而变成了气态的水分子;另一方面,空气里的水分子也不断跑到液面里而变成了液态水分子。所谓的蒸发,实际上就是空气比较干燥或由于温度较高,大量的水分子从表面层跑到空气里,而只有少量的水分子从空气里跑到液面。当空气的湿度适中或温度适中,跑到液面上的水分子与跑到液面外的水分子相等时水就与空气保持着一定平衡。当空气湿润或温度较低,跑到液面的水分子大于跑出液面的水分子时就是液化的过程。
固体和液体也是有相同的性质的。比如樟脑丸,我们之所以能在离它较远的地方闻到它的气味,正是因为固态的樟脑丸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被我们的鼻子感觉到的原故。我将这一原理推广到整个宇宙。我认为所有物质都有这一性质。我认为每一个星球都在不断向周围空气中散发着某种物质,两者达到平衡的是处于稳定状态的星球;从星球中散发到空间的物质大于从空间中集聚到星球的物质,这样的星球就是逐渐走向灭亡的星球,如恒星;从空间中集聚的物质大于从星球散发到空间的物质,这样的星球就是正在生成的星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认为,宇宙的本质应该是连续的、呈面状分布的,而不是象原子那样是间断的、呈点状分布的。哪样的物质是连续的、呈面状分布的呢?“气”显然是连续的、呈面状分布的。前面我们说过,宇宙的本原只应该是一种物质,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但如果宇宙的本原是“气”的话,它实际上有两个存在物,“气”和“空间”。“空间”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存在物。我是这样将两者统一在一起的,我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空”枣即组成“空间”的最小单位,“空”是呈“气态”的。或者说空间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只是存放物质的场所,它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它是具有物理意义的“气态”空间,而不是只具有几何意义的欧氏空间。
将空间理解成一种气态的物质,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将空间理解成一种气态的,就会非常容易理解爱因斯坦的理论。爱因斯坦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弯曲的三维空间,大质量的物质周围的空间会发生弯曲;物质的运动能带动周围空间的变化。空间怎么会发生弯曲呢?又怎么能变化呢?如果我们将空间理解成气态的物理空间,就会非常容易理解这一点!因为,空间是气态的,它自然能发生弯曲和变动。
宇宙的本原是“空”,我们现在的世界就是由“空”构成的有序世界。这个有序世界应该来源于无序世界。也就是说,宇宙最初是无序的,后来才逐渐变为有序的。什么样的宇宙是最无序的?我认为,绝对均匀状态的气态空间是最无序的。因为,均匀本身就是指没有结构和秩序(结构和秩序是由不均匀造成的)。我们现在的宇宙就是由最初的绝对均匀状态的气态空间演化而来的。
宇宙最初的绝对均匀状态的气态空间要演化成万物,它就必须有一个最初的动力枣即宇宙的原动力。那么这个最初的动力是什么呢?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论,他认为宇宙的原动力来源于原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这些具有一定初速度的原子的随机碰撞造成了宇宙的演变;我主张宇宙的本原是“空”,我从客观世界中看到了各种事物都是有收缩运动和膨胀运动的,因此我认为宇宙的本原“空”也应该具有这两种运动方式。正是宇宙的本原“空”的这两种运动方式构成了宇宙的原动力。宇宙的某一部分的“空”究竟是收缩的还是膨胀的,是随机的。正是这种随机变化的“空”导致宇宙从无序状态演变到有序状态。随机变化的“空”一定就能导致有序吗?我认为,这是一定的。因为,宇宙的最初状态是均匀的,而它的本原“空”的两种运动方式枣收缩和膨胀,反映在整个宇宙中会有四种情况:一、一部空间由于收缩而变得密集;二、一部分空间由于膨胀而变得稀疏;三、如果我们将某一部分的空间当作一个整体,它的内部的某些部分也可能出现收缩和膨胀而导致这个空间内部的分化;四、一些空间将仍然保持原有的均匀状态。其中,“一”和“二”是宇宙的主次、上下秩序的形成。因为空间和空气一样,它的某一部分的密度可能由于收缩和膨胀而发生变化,但整个宇宙的总体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某部分的空间如果由于收缩而变得密集,必然是由周围空间变得稀疏而填补的。因此,密集的空间和稀疏的空间必须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大一些,或者说它和周围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如果一部分的空间对其它空间的联系更紧密,那么这部分空间在整个宇宙系统中的位置也就更重要。上下、主次正是根据系统中个体的重要程度的不同划分的。只不过是上下关系是由于一个个体比另一个个体更重要的多,以至于对另一个个体具有了统率作用。“三”是宇宙层次性的形成。一部分的空间内部发生分化变得有序,这一有序的空间又和其它一些有序的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大的有序空间,这就是宇宙的层次性和层次化。宇宙的层次化和有序化共同导致了宇宙的有机化。而那些保持均匀状态的空间则构成了这个有机化后的空间(或者说有机空间)的环境。宇宙的有机化是持续不断的。因为在有机化的过程中,虽然某些密集性的空间可能和某些稀疏的空间发生综合而变得均匀,但由于宇宙的本原是大量变动不居的“空”。因此,总是有些空间或多或少的变得更密集或更稀疏了。我们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就是由极密集和极稀疏的空间构成的。其中极密集的构成了客观世界中的正物质,极稀疏的则构成了客观世界中的负物质。而那些仍保持均匀状态的空间和那些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变化还不大的则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空间。
有机化前的宇宙是均匀的,有机化后的宇宙是有机的。我们还应该给正在有机化的宇宙状态定义一下,我称这种状态为“混沌”。因此,宇宙的演化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均匀、混沌和有机。
如果我们以人类为参照点,那么宇宙的有机化过程又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过程:一、自然的有机化;二、生物的有机化;三、人类的有机化。宇宙的最终目的就是演变成为一个最为有机的状态。而人类的使命就是在使自身不断有机化的过程中,带领其生存环境也不断的有机化。由于人类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为有机的事物,因此,人类是我们目前所知的站在整个宇宙的有机化的最高点,在自身不断有机化的同时带领其生存环境也不断的有机化的事物。当然,在人类的不断有机化过程中,常常也是以破坏其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旦这些生存环境被纳入了社会,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之后,它就将变得非常有机。
当然,我们这里的宇宙是和现代科学上的宇宙是有一些区别的。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不是由一个绝对均匀的、无限大的时空发展出来的,而是由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的“奇点”状态的宇宙爆炸后膨胀出来的。但我认为,我们只要把现代科学中所研究的“宇宙”,看成是大宇宙中的一个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并认为大宇宙中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宇宙”。那么现代科学中的宇宙理论不断不是在反驳我的宇宙理论,而且还再证明我的宇宙理论。因为,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奇点”状态膨胀出来的,而膨胀和收缩正是我认为的宇宙中普遍具有的两种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因此,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这个“宇宙”枣现代科学界中说的“宇宙”之外还有无数个这样膨胀或收缩(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也可能会收缩)的“宇宙”,那么这种思想正好和我的宇宙思想完全一致。
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从哲学角度考察问题,要比从科学角度考察问题所得到的结果的适应范围更大、更具有超前意义。因为,科学研究依赖于具体的观测事实和实验结果。而哲学研究则可以超越观测事实和实验结果,从事物内部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关系中分析事物。事实上,许多观测事实和实验结果常常只是一些表面现象或“错觉”,需要我们从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关系中剔除这些表面现象或“错觉”。回答时间:2011-4-20 13:03 | 检举
向
系统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或单位组成的, 而个体或单位本身又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系统,它是由更小的单位构成的。如果我们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存在的各种事物分别当作不同的整体。那么这每个整体都可以划分为由单位组成。划分的结果表明,这些相差各异的整体在组成单位上却往往是相同的,都是由一百零几种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又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当然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又使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粒子,比如,μ子、π介子、Ω粒子等等。这可能给人们造成一个假象,这不是越分越多了吗?这其实也并非越分越多,而是这一层的粒子本来就是如此众多,我们人类以前所认识的世界枣它由花草树木、高山、海洋和空气构成,仍然是由那一百零几种元素构成。只是人类以前还未认识的事物,比如宇宙射线,它们并非由那些元素构成。μ子、π介子、Ω粒子正是在这些人类以前还未认识的领域中发现的,或者说这些粒子是人类认识的新事物,而不是老事物。因此,谈不上越分越多。
对于这些众多的粒子,我们又可以按照系统论的方法进一步把它们划分为几种简单的粒子构成。夸克模型的建立正反映了这一趋势。当然新的科学研究又会发现夸克这一级的粒子并非只是由几种简单的夸克组成,还会发现许多新粒子,这样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种简单的粒子。如果按照这一方法无限划分下去,我们就可以得到宇宙的本原枣一种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宇宙的本原到底是一种物质,还是几种物质呢?我认为宇宙的本原只应该是一种物质。因为前面我们说过,宏观上相差各异的事物,在微观上却常常是由少数几种相同的事物构成的。也就是说“多是可以统一为少”的。但是只有“一”才是最少的,因此,“多”只有划分到了“一”才划分到了尽头。或者说,只要是还有多种事物存在,就表明它们还可以划分。我们可以将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统一为完全相同的一种事物,这一原理称之为“宇宙统一性原理”。
如果宇宙的本原只有一种事物,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宇宙的本原是由哲学家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深入分析,抽象出来的。因此,要弄清楚宇宙的本原就必须深入分析一下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根据这样一个世界的事物抽象而成的枣在这个世界里的各种事物一般都是相互独立的,呈固态的。这些独立的、呈固态的整体都是有一定的大小、速度和质量的,因此,他主张的原子也是相互独立的、间断的、呈粒状分布的类式固态的物质。这些原子都是有一定的质量、大小、速度和方向的,它们相互碰撞从而构成了整个宇宙。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只能是相对独立的。比如,水并不能简单的看成水面及水面以下部分,而应将水面、水面以下部分及水面以上部分共同看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分子物理学认为,水面上有一层很薄的表面层,表面层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
表面层以下部分是液态的水,但是它的以上部分并不是经验所认为的水以外的部分,而是从表面层逃离出来的水分子,它也应该看成水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延伸的非常广,天上的云、大海里的水、湖泊及河流都是通过这种延伸而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水面和空气一直在进行着两个相反的过程:一方面,水中的液态水分子不断地从表面层跑到空气里,从而变成了气态的水分子;另一方面,空气里的水分子也不断跑到液面里而变成了液态水分子。所谓的蒸发,实际上就是空气比较干燥或由于温度较高,大量的水分子从表面层跑到空气里,而只有少量的水分子从空气里跑到液面。当空气的湿度适中或温度适中,跑到液面上的水分子与跑到液面外的水分子相等时水就与空气保持着一定平衡。当空气湿润或温度较低,跑到液面的水分子大于跑出液面的水分子时就是液化的过程。
固体和液体也是有相同的性质的。比如樟脑丸,我们之所以能在离它较远的地方闻到它的气味,正是因为固态的樟脑丸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被我们的鼻子感觉到的原故。我将这一原理推广到整个宇宙。我认为所有物质都有这一性质。我认为每一个星球都在不断向周围空气中散发着某种物质,两者达到平衡的是处于稳定状态的星球;从星球中散发到空间的物质大于从空间中集聚到星球的物质,这样的星球就是逐渐走向灭亡的星球,如恒星;从空间中集聚的物质大于从星球散发到空间的物质,这样的星球就是正在生成的星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认为,宇宙的本质应该是连续的、呈面状分布的,而不是象原子那样是间断的、呈点状分布的。哪样的物质是连续的、呈面状分布的呢?“气”显然是连续的、呈面状分布的。前面我们说过,宇宙的本原只应该是一种物质,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但如果宇宙的本原是“气”的话,它实际上有两个存在物,“气”和“空间”。“空间”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存在物。我是这样将两者统一在一起的,我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空”枣即组成“空间”的最小单位,“空”是呈“气态”的。或者说空间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只是存放物质的场所,它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它是具有物理意义的“气态”空间,而不是只具有几何意义的欧氏空间。
将空间理解成一种气态的物质,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将空间理解成一种气态的,就会非常容易理解爱因斯坦的理论。爱因斯坦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弯曲的三维空间,大质量的物质周围的空间会发生弯曲;物质的运动能带动周围空间的变化。空间怎么会发生弯曲呢?又怎么能变化呢?如果我们将空间理解成气态的物理空间,就会非常容易理解这一点!因为,空间是气态的,它自然能发生弯曲和变动。
宇宙的本原是“空”,我们现在的世界就是由“空”构成的有序世界。这个有序世界应该来源于无序世界。也就是说,宇宙最初是无序的,后来才逐渐变为有序的。什么样的宇宙是最无序的?我认为,绝对均匀状态的气态空间是最无序的。因为,均匀本身就是指没有结构和秩序(结构和秩序是由不均匀造成的)。我们现在的宇宙就是由最初的绝对均匀状态的气态空间演化而来的。
宇宙最初的绝对均匀状态的气态空间要演化成万物,它就必须有一个最初的动力枣即宇宙的原动力。那么这个最初的动力是什么呢?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论,他认为宇宙的原动力来源于原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这些具有一定初速度的原子的随机碰撞造成了宇宙的演变;我主张宇宙的本原是“空”,我从客观世界中看到了各种事物都是有收缩运动和膨胀运动的,因此我认为宇宙的本原“空”也应该具有这两种运动方式。正是宇宙的本原“空”的这两种运动方式构成了宇宙的原动力。宇宙的某一部分的“空”究竟是收缩的还是膨胀的,是随机的。正是这种随机变化的“空”导致宇宙从无序状态演变到有序状态。随机变化的“空”一定就能导致有序吗?我认为,这是一定的。因为,宇宙的最初状态是均匀的,而它的本原“空”的两种运动方式枣收缩和膨胀,反映在整个宇宙中会有四种情况:一、一部空间由于收缩而变得密集;二、一部分空间由于膨胀而变得稀疏;三、如果我们将某一部分的空间当作一个整体,它的内部的某些部分也可能出现收缩和膨胀而导致这个空间内部的分化;四、一些空间将仍然保持原有的均匀状态。其中,“一”和“二”是宇宙的主次、上下秩序的形成。因为空间和空气一样,它的某一部分的密度可能由于收缩和膨胀而发生变化,但整个宇宙的总体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某部分的空间如果由于收缩而变得密集,必然是由周围空间变得稀疏而填补的。因此,密集的空间和稀疏的空间必须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大一些,或者说它和周围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如果一部分的空间对其它空间的联系更紧密,那么这部分空间在整个宇宙系统中的位置也就更重要。上下、主次正是根据系统中个体的重要程度的不同划分的。只不过是上下关系是由于一个个体比另一个个体更重要的多,以至于对另一个个体具有了统率作用。“三”是宇宙层次性的形成。一部分的空间内部发生分化变得有序,这一有序的空间又和其它一些有序的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大的有序空间,这就是宇宙的层次性和层次化。宇宙的层次化和有序化共同导致了宇宙的有机化。而那些保持均匀状态的空间则构成了这个有机化后的空间(或者说有机空间)的环境。宇宙的有机化是持续不断的。因为在有机化的过程中,虽然某些密集性的空间可能和某些稀疏的空间发生综合而变得均匀,但由于宇宙的本原是大量变动不居的“空”。因此,总是有些空间或多或少的变得更密集或更稀疏了。我们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就是由极密集和极稀疏的空间构成的。其中极密集的构成了客观世界中的正物质,极稀疏的则构成了客观世界中的负物质。而那些仍保持均匀状态的空间和那些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变化还不大的则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空间。
有机化前的宇宙是均匀的,有机化后的宇宙是有机的。我们还应该给正在有机化的宇宙状态定义一下,我称这种状态为“混沌”。因此,宇宙的演化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均匀、混沌和有机。
如果我们以人类为参照点,那么宇宙的有机化过程又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过程:一、自然的有机化;二、生物的有机化;三、人类的有机化。宇宙的最终目的就是演变成为一个最为有机的状态。而人类的使命就是在使自身不断有机化的过程中,带领其生存环境也不断的有机化。由于人类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为有机的事物,因此,人类是我们目前所知的站在整个宇宙的有机化的最高点,在自身不断有机化的同时带领其生存环境也不断的有机化的事物。当然,在人类的不断有机化过程中,常常也是以破坏其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旦这些生存环境被纳入了社会,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之后,它就将变得非常有机。
当然,我们这里的宇宙是和现代科学上的宇宙是有一些区别的。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不是由一个绝对均匀的、无限大的时空发展出来的,而是由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的“奇点”状态的宇宙爆炸后膨胀出来的。但我认为,我们只要把现代科学中所研究的“宇宙”,看成是大宇宙中的一个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并认为大宇宙中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宇宙”。那么现代科学中的宇宙理论不断不是在反驳我的宇宙理论,而且还再证明我的宇宙理论。因为,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奇点”状态膨胀出来的,而膨胀和收缩正是我认为的宇宙中普遍具有的两种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因此,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这个“宇宙”枣现代科学界中说的“宇宙”之外还有无数个这样膨胀或收缩(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也可能会收缩)的“宇宙”,那么这种思想正好和我的宇宙思想完全一致。
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从哲学角度考察问题,要比从科学角度考察问题所得到的结果的适应范围更大、更具有超前意义。因为,科学研究依赖于具体的观测事实和实验结果。而哲学研究则可以超越观测事实和实验结果,从事物内部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关系中分析事物。事实上,许多观测事实和实验结果常常只是一些表面现象或“错觉”,需要我们从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关系中剔除这些表面现象或“错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3 18:46
这问题有点大 只有天知道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