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8 13: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15:50
楼主,有氧供能系统一般应用于径赛项目中,其在这个领域的大致定义和作用如下: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体运动的直接能源来自ATP(三磷酸腺苷)。运动中所需的ATP取决于人体能量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即取决于三种供能系统:ATP—CP系统,也就是非乳酸供能系统;无氧糖酵解系统,也就是乳酸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这三个供能系统并不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互相协调,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能量供应体系。无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乳酸要靠有氧代谢来清除,否则,机体就会由于乳酸的堆积,而引起酸中毒,这样就难以维持高强度的运动,也就是说速度耐力难以体现出来。同时,有氧代谢能力越强,运动员的机体恢复得越快,这种恢复不仅仅体现在运动后的恢复,而且还应该包括运动过程中的恢复。机体得到了恢复,运动员才能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刺激,而建立新的新陈代谢平衡,从而取得好成绩。人们已经认识到三个供能系统的作用,但是,对于这几个系统在训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有氧供能系统的重要作用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 一、有氧供能系统在短距离项目中的作用 在高强度的肌肉收缩过程中能量直接来自肌肉中的高能化合物——ATP快速产生供能。在运动开始后,如果肌肉内储存的少量ATP被部分消耗,不能满足能量的需求,ATP供能迅速被三种能量系统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供能所代替。首先是储存在肌肉中的磷酸肌酸供能;其次是糖的无氧氧化产生乳酸供能,我们常称为乳酸系统或糖酵解系统。这两个系统在供能过程中不消耗氧气所以叫无氧供能系统。无氧供能系统能量产生的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中有重要作用,例如,短跑项目。然而,无氧供能系统产生的能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乳酸的堆积和磷酸肌酸的耗竭,将会造成速度下降。相比而言,有氧供能系统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但是,有氧供能系统产生能量的过程不够快,因为有氧供能系统需要在充足的氧气参与下,通过分解肌肉中的糖或脂肪供能,机体需要将氧气输送到工作肌。 总的来看,只有这三种能量系统一起供能才能更好地满足运动中能量的需求,例如磷酸肌酸系统供能对短跑项目非常重要;乳酸供能系统更适合于短跑项目,如100米,200米和400米;对于中跑和长时间的耐力项目,有氧供能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无论哪种运动项目,所消耗的能量都来自于三种供能系统。运动开始后,三种供能系统共同产生作用。因为消耗CP生成ATP的过程十分简单而快捷,所以在运动开始的几秒内,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但这些能量一般最*持16~28秒。并且,运动强度越大,这种能量的耗竭越快。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短跑项目运动中有氧供能系统也迅速参与能量供给,并且在短跑和中长跑项目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60秒的力竭性运动中有大约50%的能量来自于有氧氧化系统供能,在运动后30秒,摄氧量可达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70%~90%,在1分钟高强度运动后,摄氧量几乎达到最大值。最近十年利用氧债及肌组织切片技术研究的结果,可以知道极限运动5~240秒时间内,有氧供能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有氧供能系统在中长跑项目中的作用 有氧供能系统在中长跑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很早就得到了人们的承认,但是有氧供能系统在中长跑项目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有氧供能系统和无氧供能系统的比例如何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为了评价有氧系统对中跑项目的贡献的大小,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中跑项目中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比例(见表1)。美国生理学家福克斯认为,中跑项目三种能源系统的比例分别为:ATP—CP系统20%、乳酸能系统55%、有氧氧化系统为25%。可见他认为有氧和无氧供能的百分比为25%和75%。 我国学者曾经提出中长跑运动员的供能系统包括有氧供能、无氧和混氧三个方面(见表2)。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四种不同径赛项目各自能量需求状况及有氧和无氧供能的不同比率。在400米、800米和1500米项目中,无氧系统供能非常相似。各项目间的主要表现在更长持续时间对额外有氧供能需求不同。400米项目,无氧供能能力迅速耗竭,难以有效保证维持较高的平均速率,这就需要有氧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对于1500米项目,平均速率相对较低,并且无氧供能能力耗竭较慢。无氧供能能力的大小和有氧供能系统传送能量的最大速率决定了运动时平均速率的大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