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9 08:3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9:14
“观风俗,知得失”为几千年来历代君主恪守的的一条规矩,新皇继位以后都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派官吏入民间实地考察,并依此制定相关国策,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朝的更换,许多民俗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下面就来盘点一些消失的民风习俗。
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二:脸画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三: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四: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五: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六: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七: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好猜谜者自发组织谜社。谜社在清代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八: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载: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九:走百病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妇女借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十: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9:14
古代元宵节有许多有意思的民俗和活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