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6 11: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22:05
两项防止科举考试作弊的重大举措糊名和誊录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如下:
糊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只是实行于选人注官的吏部试中。如唐朝武则天时期,就命令考生 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使得考官只能依据试卷批阅、评定等第,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在唐代逐步完善。当时进行的考试,一般举人的姓名、
籍贯等身份信息都是公开的,一些豪门贵族在发榜前就能够知道录取结果,考 官也可从中玩弄手法,拉拢亲信。
为了杜绝科举考试的贿赂现象,武则天发明了糊名法,就是在考生的试卷上,统一将考生的姓名严密的封上,以便考官在评阅试卷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这一做法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的考试中“密封卷”的原型,不但规定了考试的科目,也确立了乡试,省试等考试流程,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朝为官了,很多出身一般的学子就发愤图强,用功读书,一期在科举考试中高中。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差不多,放在一起玩,明清的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由县里考试,中第者为生员,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乡试由省里考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中第者为贡士。
在武则天之前的科举考试,考生上交的卷子都是不密封的,考官都是可以直接看到考生的名字的,如果在批改试卷的时候,考官看到了贿赂自己的考生,就会给这些考生高分,武则天的这一做法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的考试中,“密封卷”的原型,无论是公*也好,高考也好,在考生交了卷子以后,都会采取密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