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8 04: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6:12
案一
宋某,男,29岁。
两年来,口舌总有几处溃疡作痛,此起彼伏,影响饮食。又觉腰以下冷,畏寒,乏力,夜寐差。辗转求医多处,效果均不理想。曾于某名医处坚定信心服药半年,但也只是让口疮疼痛略有缓解而已,发作并不见好。因我曾治好其亲友之顽疾,遂来我处求诊。
症见:倦怠乏力,精神不振,手冷,口中数枚溃疡,舌淡红,苔薄自,脉沉细。其病肾阳亏虚为本,火热上炎为标。治以补肾清热。
处方:
淡附片9g,灵磁石30g,黄芩9g
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
生石膏15g,生大黄6g,蒲公英30g
牛膝9g,熟地15g,知母9g
麦冬15g,白术15g
嘱3月内禁食辛辣生冷。
处方毕,其人颇有不悦之色,说:“你这个方子有大半药都曾吃过,并无疗效。”出示前医处方,不外黄连、栀子、板蓝根、金银花、石斛、芦根之属。并说自己也看过一些医书,但不明己病究竟属寒属热,曾自服人参,怕冷有好转,但口疮却又加重。
我告其曰:“你这个病是上热下寒之证。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和处方配伍,本方从清上温下为治,治病原则已大不同于前医。先服2周,若无效,可另请高明。”
两周后复诊,患者面有喜色,告知服药后口疮好转过半,目前仅余一二处小溃疡,疼痛减轻。此外,腰以下冷感明显好转,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再以此方加减调治3月,多年顽疾霍然而愈,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口疮诸家治法多从“火”立论,但证有寒热,火有虚实。一般来说,初发的口疮,病程在三个月以内的',多以清热解毒法治之,这是治疗口疮的常法。但本案患者,发病时间已历两年,且伴畏寒、乏力、脉沉细等肾阳亏虚之证,故目前的病机为寒热错杂,若单纯清热必然误事,而必须从整体上考虑。
本案处方实脱胎于附子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玉女煎诸方,以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以脾肾双补、扶正抗邪;黄芩、黄连、黄柏、生栀子、生石膏、生大黄、蒲公英、知母诸寒凉药合用,可协同增效,遍清上中下三焦之热;熟地、麦冬养阴补肾,以期阴阳互济;以磁石、牛膝交通心肾,引火下行。此方乃古法“引火归原”“导龙入海”之变通也。
案二
林某,男,65岁。
三年来口疮反复发作,基本每3个月发作1次,发时疼痛,每次1周左右自行好转。同时五年来,每日晨起解稀便2-3次,腰膝怕冷。诊其舌质淡红,苔薄自,脉沉细。我断其为脾肾阳虚,虚火上僭。治以补肾清热兼顾。
处方:
淡附片9g,灵磁石30g,补骨脂9g
五味子9g,黄芪15g,党参15g
白术15g,茯苓15g,葛根30g
黄芩9g,黄连6g,黄柏9g
生栀子9g,蒲公英30g,知母9g
牛膝9g,山萸肉15g,炙甘草6g
两周后复诊,口疮已愈,大便次数减少,每日一二次,较前成形。后以此方调治三月,口疮未发,大便基本每日1次而成形。
按:本案患者口疮反复,时间较长,而且五更泄泻的症状比较典型。其病因为脾肾阳虚,阴阳不和,虚火作乱。治以附子为主药,并从四神丸、四君子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化裁,以健脾温肾、升阳清热,共奏良效。
案三
叶某,女,65岁。
平素并无他疾,唯夜寐欠酣,入睡4小时左右,多梦,醒后难以再入眠,求中医调理。我诊其舌脉俱平,乃从益气养阴安神论治,予枣仁、茯神、灵芝、五味子之类。两周后复诊,睡眠未见改善,然亦无他苦。我再三询问,她忽道:“半年来口腔总有几处溃疡,多则三四处,少则一二处,看了几次效果不佳,因不痛也不影响饮食,故而由他去了。”我视之,口中确有两处小溃疡。乃断其为上热下寒,从清上温下法治之。
处方:
淡附片9g,灵磁石30g,黄芩9g
黄连6g,黄柏9g,生栀子9g
蒲公英30g,牛膝9g,熟地15g
山萸肉15,知母9g,麦冬15g
白术15g
两周后复诊,欣喜告曰口疮已好,且睡眠亦有改善,可睡5小时以上。后以此方渐减寒凉之药,增以安神之品,调治三月,口疮未发,每日可入眠6小时。
按:清上温下法,适用于上热下寒之证,但临证往往遇到寒热不典型者。对于此类患者,我认为只要口疮反复3月以上,或单用清火药不效者,均可以本法治之。因这类患者虽症状不典型,但病程过长,细细辨析,必有肾阳不足、火热上炎之病机存在。正虚抗邪无力,故而反复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