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0:51
秧歌是流行于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因流传地域不同,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陇西秧歌相传是明朝时期流传和发展起来的。那时陇西为巩昌府所在地,汇聚五湖四海人员,来往四面八方宾朋,因此兼容并包各路秧歌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陇西秧歌。陇西秧歌既有陕北秧歌的豪放、粗犷,又有河北秧歌的细腻、缠绵。它熔秧歌、社火和秧歌戏于一炉,既有秧歌的舞蹈和歌舞小戏,也有社火欢快滑稽的杂戏;既有秧歌、社火以鼓乐为主的武术表演,也有秧歌戏具有简单情节和固定板式(唱腔)的小戏演唱。 陇西办秧歌,过去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秧歌坛场多设在临近的庙宇里,由秧歌会头人组织,确定收钱的(按户摊派)、教唱的、扎灯笼糊船的、做其他道具的,分工负责,到时候都要齐备。其中教唱的从腊月初开始,一直要忙到秧歌上场。陇西习俗正月初四傍晚烧纸钱送走先人亡灵,秧歌铰子先"吵秧歌",所以秧歌铰子也称"吵秧歌"。秧歌铰子是一种民间通俗小唱,是陇西群众欢度新春、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秧歌铰子的曲调优美高亢,声域宽广和谐,节奏明快有致,犹有原始遗风。秧歌准备道具、陈设和化妆需要一段时间,秧歌铰子似如前奏,先"吵"上一阵。锣鼓手起头演奏"锣鼓头"(也叫开场锣鼓),聚集听众,演唱者作好准备。"锣鼓头"一过,即有艺人或爱好者站出来演唱,锣鼓随演唱板式、曲调伴奏。一段唱毕再起过门锣鼓乐,随后又一人接唱,如此往复循环。在场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一试歌喉,以展才艺。或叙事,或抒情,不拘一格;或独唱,或对唱,或两人一对唱一问答,形式活泼多样。 陇西习俗,初九是玉皇大帝圣诞,各处秧歌就得出马,先在庙里敬神,为神演出,这就算秧歌起驾了,连续9天到正月十七卸驾为止。秧歌队伍在行进中有一定的次序:领头是掌"膏药伞"的,头戴毡帽,反穿皮袄,脖子上挂一串铜铃,前后小跑传递信息(进场或唱或说吉祥如意的赞语和祝福的贺词,演出时场内外传话);下来是排灯一对,上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是龙灯,有双龙灯和单龙灯,每组龙灯长者12节,短者7节或5节,边走龙头边绾(盘绕)、龙尾摇摆;第四是"骑毛驴"一对,由小孩骑驴,挂胡子老汉赶驴,边走边耍;第五是"彩船",有一只船的,也有两只船的,船长7-9尺,上覆船棚,四角挂小红灯笼和彩带,船帮用红头绳结成花眼,船前窗两边贴对联,船头为龙头型,船尾为龙尾型,船中坐"船姑娘",在行进中随着老梢公划船动作摇曳船身,叫作跑旱船。老梢公边划边唱: 南 海 蓝 来 南 海 蓝 哎嗨哟 船 帮 水 来 水 帮 船 哎嗨哟 南海岸 上 一 只 船 哎嗨哟 哎嗨哎嗨 哟 珍珠玛 瑙 锁 船 边 哎嗨哟 哎嗨哎嗨 哟 南海 岸 上 一只 船 哎嗨哟 珍珠 玛 瑙 锁船 边 哎嗨哟 最后是人数不等的"大头娃娃",大头面具千姿百态,2尺左右大,"大头娃娃"边跳边扭。 秧歌演出凡机关单位或居家户接了秧歌,先是大场,晚间演出的一般为舞龙(绾龙),按套路绾完后上"财神图",由化妆成的赵公明和小孩装成的小老虎表演"降虎";再下来是上"吃瓜",由两人化装成陶弘、郑恩耍套路武术;最后是"打熊"等。白天演出,还有划船、舞狮、高跷、腰鼓舞、跑毛驴、大头戏翠柳等。以上节目以唢喇、大鼓、大锣为主伴奏。大场结束后接下来是小场节目,*年间以老曲子演唱,乐器以二弦子、三弦子、笛子为主,配以梆子、碰铃等。演出形式是拉花姐(也作蜡花姐)即旦角4-6人掌手灯笼在场子中转圆圈扭着(只扭不唱),有1-2人坐在乐队傍伴唱。节目曲牌有"柳下惠坐怀不乱"、"冯爷取小"、"皇姑出嫁"等。解放后多为带有简单情节的新曲子小唱,如"割麦"、"走宁夏"、"蓝桥担水"和反映当代生活题材的节目等。秧歌戏(折子戏)有"李彦贵卖水"、"墨绛雪"、"打架"等。也有古曲(板腔)折子戏,如"八仙庆寿"、"折梅"、"访将"、"拷红"等。小场演毕又是大场,一般是以绾龙结束。 以上是城里秧歌。乡间秧歌和城里秧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乡间秧歌比城里秧歌更为热闹,更富有气势。城里秧歌演唱地点随时变化,被称为"跑街秧歌";乡间秧歌演唱地点比较集中,往往几驾、十几驾集中在一处会演。 乡间秧歌渭河以南和以北在唱腔上也有不同。北路秧歌既有定西秧歌配以黄河小鼓的粗犷欢快,也有通渭秧歌带皮影戏唱法的豁达高亢;南路秧歌有漳、岷县秧歌花儿韵味唱腔的悠长细腻。乡里秧歌取材更为广泛,更贴近现实生活。如反映劳动生活的《割麦》《放牛》,以妇女为题材的《转娘家》《摆嫁妆》等,为人们喜闻乐见。无论城里秧歌还是乡间秧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形式上说,在传统秧歌耍武术套路和扭秧歌的基础上,增加了朴实健康的现代舞蹈语汇和活泼清新的歌舞小演唱;从内容上说,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内容和反映社会新风尚的新秧歌节目。与此同时,打破了秧歌是男人行当的一统局面,男、女平等参与,过去旦角男扮女装,现在多为女孩子扮演,甚至有些社队秧歌出现了女扮男装的生角、丑角。总之,从行腔唱词到伴奏音乐,从武术套路演化的表演程式到行头妆扮,都有很大改进,出现了刚健清新的新声新调新技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0:51
秧歌是流行于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因流传地域不同,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陇西秧歌相传是明朝时期流传和发展起来的。那时陇西为巩昌府所在地,汇聚五湖四海人员,来往四面八方宾朋,因此兼容并包各路秧歌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的陇西秧歌。陇西秧歌既有陕北秧歌的豪放、粗犷,又有河北秧歌的细腻、缠绵。它熔秧歌、社火和秧歌戏于一炉,既有秧歌的舞蹈和歌舞小戏,也有社火欢快滑稽的杂戏;既有秧歌、社火以鼓乐为主的武术表演,也有秧歌戏具有简单情节和固定板式(唱腔)的小戏演唱。 陇西办秧歌,过去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秧歌坛场多设在临近的庙宇里,由秧歌会头人组织,确定收钱的(按户摊派)、教唱的、扎灯笼糊船的、做其他道具的,分工负责,到时候都要齐备。其中教唱的从腊月初开始,一直要忙到秧歌上场。陇西习俗正月初四傍晚烧纸钱送走先人亡灵,秧歌铰子先"吵秧歌",所以秧歌铰子也称"吵秧歌"。秧歌铰子是一种民间通俗小唱,是陇西群众欢度新春、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秧歌铰子的曲调优美高亢,声域宽广和谐,节奏明快有致,犹有原始遗风。秧歌准备道具、陈设和化妆需要一段时间,秧歌铰子似如前奏,先"吵"上一阵。锣鼓手起头演奏"锣鼓头"(也叫开场锣鼓),聚集听众,演唱者作好准备。"锣鼓头"一过,即有艺人或爱好者站出来演唱,锣鼓随演唱板式、曲调伴奏。一段唱毕再起过门锣鼓乐,随后又一人接唱,如此往复循环。在场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一试歌喉,以展才艺。或叙事,或抒情,不拘一格;或独唱,或对唱,或两人一对唱一问答,形式活泼多样。 陇西习俗,初九是玉皇大帝圣诞,各处秧歌就得出马,先在庙里敬神,为神演出,这就算秧歌起驾了,连续9天到正月十七卸驾为止。秧歌队伍在行进中有一定的次序:领头是掌"膏药伞"的,头戴毡帽,反穿皮袄,脖子上挂一串铜铃,前后小跑传递信息(进场或唱或说吉祥如意的赞语和祝福的贺词,演出时场内外传话);下来是排灯一对,上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是龙灯,有双龙灯和单龙灯,每组龙灯长者12节,短者7节或5节,边走龙头边绾(盘绕)、龙尾摇摆;第四是"骑毛驴"一对,由小孩骑驴,挂胡子老汉赶驴,边走边耍;第五是"彩船",有一只船的,也有两只船的,船长7-9尺,上覆船棚,四角挂小红灯笼和彩带,船帮用红头绳结成花眼,船前窗两边贴对联,船头为龙头型,船尾为龙尾型,船中坐"船姑娘",在行进中随着老梢公划船动作摇曳船身,叫作跑旱船。老梢公边划边唱: 南 海 蓝 来 南 海 蓝 哎嗨哟 船 帮 水 来 水 帮 船 哎嗨哟 南海岸 上 一 只 船 哎嗨哟 哎嗨哎嗨 哟 珍珠玛 瑙 锁 船 边 哎嗨哟 哎嗨哎嗨 哟 南海 岸 上 一只 船 哎嗨哟 珍珠 玛 瑙 锁船 边 哎嗨哟 最后是人数不等的"大头娃娃",大头面具千姿百态,2尺左右大,"大头娃娃"边跳边扭。 秧歌演出凡机关单位或居家户接了秧歌,先是大场,晚间演出的一般为舞龙(绾龙),按套路绾完后上"财神图",由化妆成的赵公明和小孩装成的小老虎表演"降虎";再下来是上"吃瓜",由两人化装成陶弘、郑恩耍套路武术;最后是"打熊"等。白天演出,还有划船、舞狮、高跷、腰鼓舞、跑毛驴、大头戏翠柳等。以上节目以唢喇、大鼓、大锣为主伴奏。大场结束后接下来是小场节目,*年间以老曲子演唱,乐器以二弦子、三弦子、笛子为主,配以梆子、碰铃等。演出形式是拉花姐(也作蜡花姐)即旦角4-6人掌手灯笼在场子中转圆圈扭着(只扭不唱),有1-2人坐在乐队傍伴唱。节目曲牌有"柳下惠坐怀不乱"、"冯爷取小"、"皇姑出嫁"等。解放后多为带有简单情节的新曲子小唱,如"割麦"、"走宁夏"、"蓝桥担水"和反映当代生活题材的节目等。秧歌戏(折子戏)有"李彦贵卖水"、"墨绛雪"、"打架"等。也有古曲(板腔)折子戏,如"八仙庆寿"、"折梅"、"访将"、"拷红"等。小场演毕又是大场,一般是以绾龙结束。 以上是城里秧歌。乡间秧歌和城里秧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乡间秧歌比城里秧歌更为热闹,更富有气势。城里秧歌演唱地点随时变化,被称为"跑街秧歌";乡间秧歌演唱地点比较集中,往往几驾、十几驾集中在一处会演。 乡间秧歌渭河以南和以北在唱腔上也有不同。北路秧歌既有定西秧歌配以黄河小鼓的粗犷欢快,也有通渭秧歌带皮影戏唱法的豁达高亢;南路秧歌有漳、岷县秧歌花儿韵味唱腔的悠长细腻。乡里秧歌取材更为广泛,更贴近现实生活。如反映劳动生活的《割麦》《放牛》,以妇女为题材的《转娘家》《摆嫁妆》等,为人们喜闻乐见。无论城里秧歌还是乡间秧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形式上说,在传统秧歌耍武术套路和扭秧歌的基础上,增加了朴实健康的现代舞蹈语汇和活泼清新的歌舞小演唱;从内容上说,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内容和反映社会新风尚的新秧歌节目。与此同时,打破了秧歌是男人行当的一统局面,男、女平等参与,过去旦角男扮女装,现在多为女孩子扮演,甚至有些社队秧歌出现了女扮男装的生角、丑角。总之,从行腔唱词到伴奏音乐,从武术套路演化的表演程式到行头妆扮,都有很大改进,出现了刚健清新的新声新调新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