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的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9 17: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天前
甜味剂是对能够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的总称。一般来说,甜味剂可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养型甜味剂。前者与蔗糖甜度相同时的重量,产生的热量高于蔗糖产生热量的2%,它主要包括各种糖类和糖醇类,如葡萄糖、果糖、异构糖、麦芽糖醇等;后者与蔗糖甜度相同时的重量,产生的热量低于蔗糖产生热量的2%,它包括甘草、甜叶菊、罗汉果等天然甜味剂和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甜味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由于人工合成甜味剂产生的热量少,对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龋齿等患者有益,加之又具有高效、经济等优点,因此在食品特别是软饮料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我国目前糖精使用量较国际水平约高14倍。每年超限量内销糖精7220吨,相当于挤占了约300余万吨食糖的消费市场,它意味着每年要挤占125家日榨甘蔗2000吨规模糖厂的生产量,使12.5万制糖职工失去就业机会,从而使1500万糖农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糖精的泛滥使用以及一些食品标签中未注明使用了糖精,甚至标的是食糖而实际使用糖精以牟取暴利,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严重侵犯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少数消费者在完全不知道糖精危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精,引起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急性大出血,引发恶性事件。据报载,一位49岁的中年男子,平时对甜味食品就有特殊偏好,接触了糖精后,觉得既便宜又好吃,就用西红柿蘸糖精水作为美味小吃,每天食用2—3次,连吃3天,共摄入糖精钠1.5克。此后的两周内,该男子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皮下出血,且出现口腔出血、便血等恶化症状,送到医院抢救,发现他的血小板已降至1.4万个单位左右(正常值应在10万以上)。另一家的孩子服用糖精的遭遇更惨痛。这个家中有14岁、11岁的兄妹两人,因不懂得糖精与糖的区别,以为糖精就是从糖里提炼出来的,且价格便宜,便以口服糖精片作为消遣的零食,在短时间内两人口服糖精片80多片(约含纯糖精钠2克),不久兄妹两人都急性中毒,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经医院抢救发现,中毒者脑、心、肺、肾脏等都严重受损,左心衰竭,严重肺水肿,不能排尿,医院确诊为短时期内摄入大量糖精引起的。
在一些中小学校的周围,遍布各种小食摊,卖各类小食品及饮料,如汽水、雪糕、话梅等。这些价值不高的小食品,很容易吸引中小学生购买。但这些既无生产标准又根本没有标识和出处的产品,基本上都含有糖精,长期服用,会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个别人产生厌食行为,干扰了青少年从正常膳食中摄取营养,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北京、河南新乡、开封、郑州等地的饮料市场随机抽取了98种不同品牌的饮料进行了商品比较试验。抽样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全国饮料市场的各个层次,基本上反映了国内饮料市场的情况。此次比较试验结果显示,55.1%的饮料含有糖精。而糖精是以苯酐、甲醇、亚*钠等为原料合成的化工产品,多吃有害无益。此次抽检的98种饮料中,有61.2%的饮料含各类人工合成甜味剂,含糖精钠的饮料达55.1%。在饮料标签上,有27.55%的饮料使用甜味剂而未进行注明,其中含糖精钠而未注明的有23种,占全部抽查饮料的23.47%。中消协对北京各商场抽取的28种饮料检测其含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甜味素时发现,有10种检出含有上述4种甜味剂,比率为35.7%;18种未检出上述任何一种甜味剂。检测发现,两种饮料甜蜜素超标;6种饮料标签不合格,使用甜味剂未进行标注;3种饮料甜味剂名称使用不规范。对北京郊区抽检的5种饮料全部含有糖精钠,比率为100%;两种抽检甜蜜素也全部检出。对河南三城市各商场抽检的21种地方大中型饮料厂生产的易拉罐和软包装饮料检测,发现有3种含有糖精钠,3种含有甜蜜素,其中1种同时含有糖精钠和甜蜜素。对44种河南乡镇小厂出产的玻璃瓶装和塑料瓶装饮料检测其糖精钠时发现,有40种含糖精钠,比率高达90.91%。
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安全性经过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只要生产厂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并在食品标签上正确标注,对消费者的健康就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超量使用,则会危害人体健康,为此国家对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及用量进行了严格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