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1 2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2:00
教师 职业精神 职业作风 职业态度 团队协作
教师职业精神,是目前一个使用非常广泛,概念指向又极其宽泛的术语,可以这样说,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教师职业精神可能就意味着不同的事情。正如2008年5月由教育部师范司、《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社联合主办的“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征文启事中所提到的那样,教师职业精神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大的视觉来看,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职业奉献,等等,都可以囊括到教师职业精神的范畴中来。如果我们在教师群体中作一番简单调查,哪怕就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谈话交流,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参与对象都以为自己知道何谓教师职业精神,而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无法从理论的层面对教师职业精神这一术语做出明确而规范的定义。
在我看来,教师职业精神定义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进行“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密切教师职业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现在就要对教师职业精神给出一个切合时代要求的、精确的定义和用法,并为我国教育界所普遍认同,单从个人的角度,仅凭个人自身的力量来说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教师职业精神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某种信念,从中可以看出它最关注教师职业精神的哪些方面。换句话来说,我们应当首先理解对方所提及的教师职业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隐含在这个教师职业精神背后的哲学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对教育与管理实践的意义,从中探索比较合理的教师职业精神定义的方式,其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国,“职业”一词,始见于战国时期。《荀子·富国》中提到:“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后人杨倞在其后的注语中说,这里的“职业,谓官职及四人之业也”,也就是指官事和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国语·鲁语下》中记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这里的“职业”一词大致应作职分应作之事来理解,而明代王鏊在其《震泽长语·官制》中提到的:“宋承五代之弊,不能厘正,故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这里的“职业”又作职务、职掌来理解。还有把“职业”一词理解为事业的,如宋代石孝友在其词作《水龙吟》中有:“职业才华竞秀,汉庭臣无出其右”等,但古人用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职业”意思相去甚远,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一词通常情况下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那么所谓“精神”又是指什么呢?在我国古代“精神”一词一般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人的躯体而言,比如《吕氏春秋·尽数》中说:“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又如:汉代王符《潜夫论·卜列》中说:“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则第一次把“精神”理解为“人的意识”,譬如:“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历史上基于这种理解的还有像清代刘大櫆在《见吾轩诗序》中所提及的:“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蕴结也”。宋代的王安石则把“精神”理解为实质,要旨,也就是说专指事物的精微所在,如王安石《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而同为宋代的李清照在她的作品中则把“精神”理解为精力体气,如她在《后序》中描述的:“(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世说新语·言语》“周仆射”刘孝标注引《晋纪》:“伯仁仪容弘伟,善于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形容人有生气,而《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这里的精神,则形容物有生气,还有把“精神”理解为心神、神志,指向于人的一种神情意态的,如战国时期楚国宋玉所著《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纵观我国古代历史,还有把“精神”理解为风采神韵的、精明、机警的以及神通等等。在我看来,“精神”与“物质”相对。唯物主义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义概念。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精神”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概括地说,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有了前面的理解作铺垫,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得出教师职业精神的大致含义,很遗憾,几乎查遍了所有的工具书都无法找到“职业精神”这一词条。在我看来,教师职业精神应当指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教师自身职业特征的一些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如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奉献,等等。一个人一旦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就同时承担着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基于教师职业整体利益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教师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自觉责任。这种自觉责任可以逐步形成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它是教师职业精神的习惯性表现,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果说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有了优良的职业作风,那么,处在这一群体中的成员就可以互相间产生一种正面影响、互为榜样,就能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职业风尚与进取精神。使新教师茁壮成长,老教师永保优良的职业品质。
那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职业作风呢?我认为“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首要的任务。我们教师要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内在知识体系的更新,又怎么能成为不断给予学生一杯“水”的桶水呢?更何况,我们目前还要考虑所给予学生的这一杯水到底是新鲜可口的纯净水、矿泉水还是早就过期了的垃圾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地市级培训等活动正有序展开,“不培训不上岗”。文凭与教师能力、水平简单划等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几乎已经成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共识。面对当前新课程内容中所出现的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技新进展等时代性较强的内容(如生物学科中的基因、胚胎、生态工程等),我们教师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以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和完善各自内在的知识储备体系,当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与保障作用。不仅如此,作为教师,更要保持一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反思不断实践。要应时适变,惟有这样才能时刻应对各种挑战,以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人生随笔中这样写到“历史川流不息,若不能因时变事,而一味格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 作为教师来说,“与时俱进”,我认为,应当理解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教师群体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先进思想同步前进,要在摒弃落后教育、教学思想的同时,主动顺应时代的变更,去发掘出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前途。
教师职业精神来自于人内心对于自己工作本身的尊重,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教师积极性的高低和履行工作岗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有资料表明,先进教师与职业态度指标通常呈正向关系。因此,我认为,认真是一名教师对待工作所应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是教师想干事、干成事、干好事,保证工作成效的基础。要勤业敬业,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要教书育人,自觉做到“行为世范”,潜心治学,淡泊名利,这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最基本的职业精神。我们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出过硬的创新科研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教师群体引领整个社会风气的积极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职业精神首先体现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如待人接物的行为细节,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为之。记得我在1988年刚进入师范学习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学生,第一次上课时,向某学科老师提问,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老师回答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好,请讲”,就是他这句简短的话语,不经意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话语间所流露和展现出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一种良好的习惯与文明素质。我曾经见过很多有这种习惯的教师,有时甚至连在接电话时都显得非常有修养。当然,这需要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事实上,教师在不经意间所散发出来的那种职业精神,其实,是他(她)们多年的习惯所养成的。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受到环境和人自身两个方面的影响。前者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表现为硬性的条款规定,比如说,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其次是周围教师行为方式的影响。显然,明确基本价值导向是教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则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作为教师来说,要正视自己的各种缺点,不断加以改正。要让教师的良好行为变成“下意识”的反应,一种习惯,则要把重点落实在坚持与自控力上。与教师的行为习惯相比,我认为,教师职业精神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能力上。教师团队精神就需要具备一种协调能力。教师的工作荣誉感以及价值观问题,则更需要一种在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中去收获去体验乐趣的这样一种能力。不管是对工作也好,对学科教研组,对学校、对学生、都是这样。因此,我认为教师职业精神还应该包括团队协作。协作作为教师职业精神的一个侧面,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团结,团结只强调集体内部的和谐与一致对外,而协作,则除了团结之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科学性,它最重视优势互补,最重视对个体软性资源的优化整合,它不仅强调合力,而更多的则希望团队成员的每一分力都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因此,我认为,团队协作与创业、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直接制约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所在,我们要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以我的理解,整个团队能否真正做到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是教育管理上的一种创新。21世纪,置身于新课程大背景之下的学校教育,其各项工作正日益呈现复杂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态势,我们现代社会迫切需要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素质、适应能力强、善于合作的教师。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不仅要会合作,更要善于合作。团结协作的目的是要对团队内部的一些软性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只有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才能起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注重合作,仅靠个人的力量,对于整体横向来说,无疑是缺乏竞争力的。近几年来,我感受到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一所学校高考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的协作状况,能否重视优势互补与横向联系。我总这样认为,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如何更好地让全体教师去做好各自的工作是一门艺术,但反过来,教师如何去配合,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这名教师的职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精神,就像天生承担着的一种神圣使命,是在培育,在塑造人,归根结底是在用爱来塑造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责任之大,不敢稍越雷池一步,这种大无畏的超我精神,需要充分的文化底蕴和物质积累。